这首追忆与陈亮的交会与抒发别情的词作,写得勃郁动荡,笔力奇重,是稼轩词中的名篇。全诗如下;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译赏
想起我与陈亮在驿亭饮酒话别,我曾说他的才能和文采像陶渊明,满腹经纶和政治抱负可比诸葛亮。(这里通过称赞陈亮,写出二人志同道合,友情深厚无比。)不知何处飞来乌鹊,把松枝上的积雪急促地踏下来,落在我的破帽上,好像我头上多添了白发。(这里借景抒情,写自己年近五十,破帽苍颜,蹉跎岁月,报国无门,不胜感慨!这是神来之笔,自嘲庸碌衰老,且与赞美陈亮的话相对照,巧妙!)当时,正值岁末严寒,草木凋零,大地是剩水残山,缺乏美好景物(无态度),只有几枝疏梅装点风光。两三只雁,在长空发出凄厉的叫声。(这里明写自然景物,暗示: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只落得水剩山残。“疏梅”“两三雁”影射力主抗金的志士,势单力薄,艰难困苦。字里行间,蕴含深远的忧国情思。) 陈亮是品德美好的佳人,重约守信,如约前来相会,聚谈十日之后,又轻易地离别。此时,清江(指江西信江上游)水深冰冻,不能渡越,我很愁苦。车轮路断,好像轮生四角,难以行动,使我不能继续追送他,深感离别的悲伤,销魂直到骨髓!不禁发问:谁使陈亮(兼指自己)如此极度愁怨?是我俩志趣相投、同仇敌忾的深厚友情,才产生了如此临别依依的万千愁怨,如同费尽人间铁才铸就的错刀钱币一样。于是,我们的离别之情,而今便可喻之为相思错。(“相思错”暗含深意:当时南宋国运衰危,朝廷腐败,使人民群众颠沛流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当然是南宋当政者的错误,也是辛陈二人“愁绝”的主要根源。“错”有双关语意,既指错刀,也指错误。但后者不便明说。)耳听长夜笛声凄凉,更添愁苦。希望吹笛人悠着点儿,莫把笛子吹裂了。
注
据《資治通鉴》第265卷记载:唐哀帝天佑三年,魏州节度使罗绍威为应付军内矛盾,借来朱全忠军队,又大铸错刀钱币,供应朱军军饷。历年积蓄用之一空,自寻衰弱,悔而叹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在这里,“错”字语意双关,既指错刀,也指错误。
创作背景
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远道来访,和辛弃疾同游鹅湖,虽然为期只有十天,这在辛弃疾一生中,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会见。陈亮东归之后,辛弃疾写了这首《贺新郎》,两人往返唱和,各自写了三首。他们两人在词中所写的,离不开抗金这个中心思想。
相关阅读
1 采桑子辛弃疾注音
《采桑子》为爱国诗人辛弃疾所写,全文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愁的思想,表达他壮志无法实现的忧郁的心情。 采桑子 作者: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 【查看全文】
2 辛弃疾破阵子这是诗人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真实写照,通过此诗表达诗人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全诗如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 【查看全文】
3 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翻译《鹧鸪天东阳道中》这首词中的“东阳”,即今浙江省东阳县。据词题来看,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小叶为你整理了辛弃疾 【查看全文】
4 辛弃疾豪放词代表作辛弃疾武艺高强,谋略过人,却长期受南宋朝廷的排斥,一身本领闲置。下面是辛弃疾豪放词代表作,欢迎阅读。 1《西江月千丈悬崖削翠》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白鸥来往本 【查看全文】
5 西江月辛弃疾注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西江月辛弃疾注释,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西江月辛弃疾原文以 【查看全文】
6 百家讲坛辛弃疾辛弃疾在21岁参加抗金义军,并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百家讲坛是怎样讲述辛弃疾的吧! 金戈铁马辛弃疾:少年英雄 【字幕配画外音】辛弃疾是中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