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是辛弃疾写的送别诗,表达自己对于参加秋试的良好祝愿。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参考答案: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次句“春蚕食虽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相关阅读
1 南乡子赏析 辛弃疾
爱国诗人辛弃疾写下了不少的诗作,其中这首诗作《南乡子》为怀古伤今的经典之作。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查看全文】
2 辛弃疾与李清照并称什么?辛弃疾是南宋将领、词人,他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那么辛弃疾和李清照并称什么? 辛弃疾 辛弃疾与 【查看全文】
3 辛弃疾古诗《摸鱼儿》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这首《摸鱼儿》的内容一变辛词常见的豪放的风格,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辛弃疾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而这首词也表达诗人爱国情怀。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作者:辛弃疾 【查看全文】
4 辛弃疾的的诗词选集1、定风波·暮春漫兴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 【查看全文】
5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此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 【查看全文】
6 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原文翻译 辛弃疾《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是辛弃疾的作品。那么,《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是作者辛弃疾对于人生的一些感慨。 醉花阴黄花谩说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