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岑参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边塞诗为主,悲壮奇丽是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特色。关于岑参诗歌中的“悲壮奇丽”,是怎么体现的?
岑参的边塞诗总的归结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描写边塞战争或是与战争有关的军旅生活、将士矛盾、离别愁绪、思亲怀故,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玉门关盖将军歌》,这些作品直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作者强烈的爱憎,思想内容非常的深刻;
二是描写边塞风光、自然景物,如《经火山》、《题铁门关楼》、《登凉州尹台诗》,这些作品以写实的手法再现边塞风光、景物,思想内容不如前一种,但从艺术风格表现上来说,在边塞诗中具在代表性;
三是描写边塞民族交往和风土人情的,如《胡歌》、《戏问花门酒家翁》、《轮台即事》,这些作品内容新鲜,对于了解边地民族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及当时民族交往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宋严羽认为:“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唐殷璠也认为:岑参边塞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明胡应麟认为: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盛唐高适之浑,岑参之丽……”,“岑句格壮丽,高情致缠绵”.
因此,悲壮奇丽是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特色。
悲壮的体现
悲壮慷慨昂扬,是先秦汉魏以来描写行役、战争的传统风格,岑参诗歌的悲壮,就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的“悲壮”有两种格调,一种是感慨而苍凉的格调,如曹操的《苦寒行》;第二种是昂扬慷慨的格调,如屈原的《国殇》,岑参边塞诗所体现的悲壮二都兼有。
一方面岑参边塞诗中描写的“黄沙漫漫,风吹草低、走马万里,仰望故乡的朝日与明月所产生的乡思之情”表现了战士跋涉之苦和思恋之苦,格调悲壮而苍凉;
另一方面描写征人鼓而雪海涌,三军呼而阴山动的战争场面和战士勇往直前时,则体现了战士的豪情壮志,格调悲壮昂扬。但是岑参的边塞诗歌在反映行役、战争的苦难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将士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因此岑参边塞诗歌的主旋律是悲壮慷慨昂扬。
由于岑参边塞诗歌所体现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得他的边塞诗具有一种雄伟的壮美,这种壮美不是由于敌人力量而体现,它是由将士的献身精神所体现的,即使是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直入天际的漫漫黄沙、高耸入云的雪山、冻断宝刀的奇寒。
这些,在将士面前都如敌人一样的倒在了脚下,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是在将士的面前人的力量显然战胜了自然的力量,这是人在和雄伟的自然做斗争,人压倒了自然,这是对人的力量的赞美,是将士英雄气概的赞歌,在我们今天看来则显现为雄伟的壮美。
因此,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岑参的边塞诗歌的悲壮风格形成一种磅礴的力量,这是岑参区别于其他边塞诗人的地方。
奇丽的体现
对岑参边塞诗的风格评价,历代都离不开“奇丽”二字。
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称岑参的边塞诗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充满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书中还引用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的诗句,说明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文物。诗人方东树认为岑参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奇峭,起飒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六句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唐人殷番也称岑参边塞诗是“诗语体峻,意亦造奇”。
奇丽的艺术的风格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传统,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瑰丽奇伟,骋翔天地。屈原的奇,在岑参的边塞诗中,更是得到普遍的体现。
相关阅读
1 岑参诗歌中的境界
引导语: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他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以边塞诗为主,意境壮阔,下面小编就来简单分享一下关于岑参诗歌中的境界。 岑参一生的 【查看全文】
2 岑参人物介绍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人物生平】 岑参(cn shēn)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 【查看全文】
3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岑参岑参的《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用不同的手法,反复、深入地表现胡笳的悲壮,在用韵上进行错综交织的安排,恰切地表现了起伏顿宕、悲壮淋漓的激情。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查看全文】
4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作者: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 【查看全文】
5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翻译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强欲登高去②,无人送酒来 【查看全文】
6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阅读练习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名为赞朝廷无讽谏之事,实含深隐的讽刺之意。此诗辞藻华丽,雍容华贵,寓贬于褒,绵里藏针,有寻思不尽之妙。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