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银山碛西馆》

发布时间:2016-11-16 00:00

  《银山碛西馆》作者为唐朝诗人岑参。全诗风格俊爽豪迈,粗笔挥洒,语言朴素自然。其古诗全文如下:

  《银山碛西馆》

  岑参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赏析】

  这首诗所要着重表现的是诗人在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诗的前四句借艰苦的塞外行役生活写自己的愁绪。诗的首句点明诗人所置身的地点是银山碛口。这个地点最突出的特征是风似箭。次句点明诗人行路的时间是一个边塞的月夜。这WWw.slKj.ORG两句勾划出边地特异的景物:时而狂风大作,时而月色皎洁。这是一个很能触动作者的行役之叹、故乡之思的环境,“愁”,首先由此而来,“愁泪”,首先因此而落。“双双”,可见“愁泪”的不可遏止。而偏偏在这个时候,狂风又卷着沙尘扑到诗人脸上。“飒飒胡沙迸人面”这句表面看似写“沙”,而实际是承第一句写“风”。“迸”,是个极有力的字眼,它反映着沙的力度,而实际上反映着风的力度,使“风似箭”更为具体化。“飒飒”,写出了夜风的凛冽,衬托着夜色的肃杀,也烘托了诗人的愁绪。由“风”写到“月”,写到“泪”,而又写到风,这种回环的写法,把边地易变的天气,狂暴的烈风表现得十分突出。艰苦的戎马生活场景从而展现出来。

  诗的后两句格调为之一转。面对如此艰难环境,诗人没有畏怯,他是以英雄男儿自命的。“终日守笔砚”固然可以免受风沙折磨之苦,但那不符合诗人的理想和豪情。“丈夫三十未富贵”中有自愧和自叹,是上文“愁泪”的重要原因;更主要的则是自励和自勉,从而引出末句的豪言壮语:“安能终日守笔砚”,用一句反问作结,十分省力,表现出立功异域,封侯万里的强烈愿望。不难看出,诗人虽然经历了长途艰苦跋涉,但仍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全诗前四句写异地风物和诗人愁绪,全从外部形象着手,而后两句则直抒内心,笔法先抑后扬,以慷溉激昂情调结束全诗。全诗风格俊爽豪迈,粗笔挥洒,语言朴素自然,似脱口而出。

  【注释】

  ⑴银山碛西馆: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其西有吕光馆。碛,沙地。

  ⑵银山碛口:地名,在焉耆西三百里。

  ⑶铁门关:在焉耆以西五十里。练:白色的熟绢。

  ⑷飒飒:象声词,风声。胡沙:胡地的风沙。迸:扑打。

  ⑸守笔砚:里指与武功相对的文墨之事。《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家贫,佣书养母,尝投笔叹曰:大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视笔砚乎!”傅介子在汉元帝时出使西域楼兰,因功封义阳侯。张骞在汉武帝时通西域,封博望侯。

  【翻译】

  银山碛口狂风好似利箭,铁门关西明月有如白练;双双愁泪沾湿战马皮毛,飒飒风沙扑打行人脸面。男儿三十未能建功立业,怎能终日死守笔墨纸砚。


相关阅读
1 高适与岑参

引导语:高岑,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合称,为盛唐边塞诗歌代表诗人的专称。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那些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边塞诗最为出 【查看全文】

2 岑参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岑参的《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有寒气彻骨却热血沸腾,无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国安民之情。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⑴ 天山雪云常不开⑵,千峰万岭雪崔嵬⑶。 北风夜卷赤亭口⑷,一夜 【查看全文】

3 岑参简介及代表作

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因此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查看全文】

4 岑参:逢入京使

岑参这首诗来自生活,反映当时的生活。诗人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岑参的这首诗-《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 【查看全文】

5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由岑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写登佛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全诗如 【查看全文】

6 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悲壮奇丽

引导语:岑参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边塞诗为主,悲壮奇丽是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特色。关于岑参诗歌中的悲壮奇丽,是怎么体现的? 岑参的边塞诗总的归结起来主要包含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