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火山云歌送别》全诗言辞雄壮,气势磅礴,充满浪漫色彩。
火山云歌送别⑴
火山突兀赤亭口⑵,火山五月火云厚⑶。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⑷,薄暮浑随塞雨回⑸。
缭绕斜吞铁关树⑹,氛氲半掩交河戍⑺。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注释】
⑴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横亘于吐鲁番盆地的北部,西起吐鲁番,东至鄯善县境内,全长160公里,火焰山主要为红砂岩构成,在夏季炎热的阳光照耀下,红色砂岩熠发光,犹如阵阵烈焰升腾,故名火焰山。
⑵突兀:高耸的样子。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⑶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⑷乍:突然。逐:随着。胡风:西域边地的风。
⑸薄暮:接近天黑时。浑:还是。
⑹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
⑺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戍:戍楼。
【白话译文】
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赏析】
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别之作。在这首诗中,“云”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火山”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审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辽远壮阔的塞外。此诗前四句连贯而下,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山火云推到人们面前。一二句都以“火山”开头,第三句以“火云”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现“火”字,描写的笔锋在“山”“云”上腾挪,让人感到诗人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兴奋不已。“满山凝未开”从正面具体展现火山云的外观,主体感强。“飞鸟千里不敢来”紧接着从侧面渲染这外观的奇异可惧。火山云的形象便鲜明突出。夸张中已为下文送人经过火山做了铺垫。
前四句是大笔勾勒,目的在于让人得到火山云的总体印象。次四句笔锋一顿,转写火山云的动态。“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说这些火山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同“满山凝未开”的厚重浓浊相比,这种动态的云轻盈灵巧多了。“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两句互文,描写火山云远“侵”近“略”的威力。“斜”“半”分别点出火山云与铁关、交河戍的关系,从空间位置上烘托“吞”“掩”的气势。
既有静态的描摹,又有动态的刻画;既有时间的纵向变化,又有空间的横向展开。对火山云的描写便可告一段落,结尾二句自然归结到送别上来。第九句“火山”二字轻轻收束前八句,使得对火山云的描写实际上成了描写送别的环境背景,路途遥遥,行路艰难,——对行人的关怀之情全部包括在“迢迢”二字之中。最后一句不出现人,孤云独马的意象却让人想见军士塞外相别的独特场景,以及军人的骁勇剽悍。
诗人曾两次出塞,边疆的风沙草石和火山冰雪磨砺了他的意志,军中生活的粗犷豪迈锤炼了他的性格,所以他能临别不伤,通过歌咏塞外特有的奇丽不凡的景色为对方壮行。
拓展阅读:《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岑参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⑴
天山雪云常不开⑵,千峰万岭雪崔嵬⑶。
北风夜卷赤亭口⑷,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⑸,复逐胡风过铁关⑹。
交河城边鸟飞绝⑺,轮台路上马蹄滑⑻。
晻霭寒氛万里凝⑼,阑干阴崖千丈冰⑽。
将军狐裘卧不暖⑾,都护宝刀冻欲断⑿。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⒀。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注释】
⑴萧治:作者友人,生平未详。
⑵开:消散。
⑶崔嵬(cuī wéi):山势高耸的样子。
⑷赤亭口:即赤亭守捉。《新唐书·地理志》:伊州“西经······三百九十里有罗护守捉,又西经达匪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与伊、西路合”。约在今新疆吐鲁番附近。
⑸汉月:汉时明月,说明月的永恒。银山: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
⑹铁关:即铁门关,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在焉耆以西五十里,为一长长的石峡,两崖壁立,其口有门,色如铁,形势险要。
⑺交河:又名西州,天宝元年改西州为交河郡,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治所在高昌,今吐鲁番东南达克阿奴斯城。
⑻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
⑼晻霭(ǎn ǎi):昏暗的样子。寒氛:寒冷的云气。
⑽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阴崖:背阴的山崖。
⑾狐裘(qiú):用狐皮制的外衣。
⑿都护:官名,汉宣帝置西域都护,总监西域诸国,并护南北道,为西域地区最高长官。唐置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权任与汉同,且为实职。
⒀走马:跑马。
【白话译文】
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巍巍千山万岭白雪皑皑。
夜来北风卷过赤亭路口,天山一夜之间大雪更厚。
雪光和着月光照映银山,雪花追着北风飞过铁关。
交河城边飞鸟早已断绝,轮台路上战马难以走过。
寒云昏暗凝结万里天空,山崖陡峭悬挂千丈坚冰。
将军皮袍久卧不觉温暖,都护宝刀冻得像要折断。
天山正是大雪纷飞之时,送别为友走马归还京师。
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只有赠您青青松柏树枝!
【创作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这首诗即作于这时期,约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时。
相关阅读
1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岑参
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主要描写了佛塔孤高危耸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登临后忽然领悟禅理,产生出世的念头,并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查看全文】
2 《银山碛西馆》岑参《银山碛西馆》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所要着重表现的是诗人在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其古诗全文如下: 《银山碛西馆》 岑参 银山碛口风似箭 【查看全文】
3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⑴ 【查看全文】
4 岑参《碛中作》阅读答案及赏析引导语:《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 碛中作 岑参 【查看全文】
5 岑参逢入京使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此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 【查看全文】
6 诗人岑参的故事引导语:岑参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边塞诗写的豪迈壮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对于这位诗人,你知道关于他的故事吗? 岑参赤亭峰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