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翊书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16-10-21 00:00

  引导语:《答李翊书》是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韩愈给李翊的复信,韩愈认为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和修养。

  《答李翊书》阅读答案

  答李翊书 韩愈

  1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2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3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4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终吾身而已矣。

  5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阅读题

  22、“两汉之书”指两汉的史书,高中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司马迁的(篇目)(1分)

  23、对“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B、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C、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D、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了解别人非难和嘲笑的原因。

  24、第8段中,韩愈提出了写作准则。(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25、通读全文,列举作者之所以会答复“答李翊书 ”的原因。的原因。(3分)

  26、结合原文,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谈谈韩愈“学之二十余年”经历给你的启示。(4分)

  参考答案:

  22 . ( 1 分)( (廉颇蔺相如列传》 、《鸿门宴》 等

  23 . ( 2 分)B

  24 . ( 2 分)“惟陈言之务去”

  25 . ( 3 分)李栩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提问的态度谦卑恭敬,还考虑到他的意图不在于功利。

  26 . ( 4 分)“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读书要读经典之作,树立高远的志向。“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学习,要品味咀嚼,勤于思考体会。“陈言务去”― 强调学习不必拘泥于章句文辞,要学习文中的思想以及为文的方法。反对一味模仿,提倡创新。

  “识古书之正伪”― 读书要辨析真伪,必须有真知灼见。

  … … (任选两点,结合文意,言之有理即可)

  附

  翻译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察告,李生足下:

  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能够这样,谁不愿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乎表述道德的文呢?

  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护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想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讥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像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像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话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舒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艺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 的源泉里游弋,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

  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这些话。韩愈语。


相关阅读
1 韩愈的诗全集

韩愈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文,但其诗亦有特色,为一代大家,对后代有较大的影响。就思想内容而言,韩愈为诗,亦如为文,对于国计民生,多所关切。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韩愈的 【查看全文】

2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韩愈

韩愈的《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前两句用泼墨写意的手法,山去山来、城门大开,足见行军之舒畅,国事之太平,人心之爽朗。后两句毫无顾忌地要地方官来迎接、犒劳,却并无 【查看全文】

3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师说》是一篇阐述师道的经典传世佳作,并集中反映了韩愈的教育思想。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的小编和大家分享的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欢迎阅读。 韩愈《师说》 【查看全文】

4 韩愈简介资料

【诗人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 【查看全文】

5 《新唐书 韩愈传》节选及翻译

引导语:《新唐书 韩愈传》讲述的是唐代文学家韩愈韩昌黎的故事,《韩愈传》通篇较长,全文是文言文格式,想要全篇阅读并理解,着实困难,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新唐书 韩愈传》 【查看全文】

6 韩愈《进学解》中心思想

引导语:《进学解》是韩愈的作品,出自《韩昌黎全集》,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这篇文言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进学解》中心思想 韩愈的《进学解》是关于如何学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