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答李翊书》阅读训练

发布时间:2016-10-21 00:00

  引导语:《答李翊书》是韩愈给李翊的复信,这是一篇书信体论说文。文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文学观,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表现形式。

  《答李翊书》阅读训练

  答李翊书

  韩 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①焉足以知是且非邪()②抑不知生之志()

  ③念生之言不志乎利()④惟陈言之务去()

  ⑤其敢自谓几于成乎()⑥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

  ⑦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⑧亟称其人,所以劝之()

  2.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道德之归也有日矣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

  B.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为者与所期者

  C.平心而察之 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D.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3.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意义与现代意义基本一致的一项是()。

  A.无诱于势利B.虽然,不可以不养也

  C.然后浩乎其沛然矣D.道德之归也有日矣

  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②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③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5.第二小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6.第三小段介绍了自己学文学所经历的五个阶段,即(1) ___________,(2) 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_ ,(5) __________ ,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__。

  7.韩愈的《答李翊书》可以说是他倡导的“古文运动”的纲领性文章。文章集中阐述了他的为文之道。其实,“立言、立功、立德”是息息相关的,文中许多为文的观点完全可作为立身、立德的方向和标准。请你选择其中的某一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1.①哪里②表轻微转折,可译为“不过”③追求,有志④务必,必须⑤哪里,差不多⑥被舍弃⑦效法、学习⑧勉励

  2.A(A中两个“也”都是表句中停顿的语气助词;B中第一个“为”是介词,“对”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做”的意思;C中第一个“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第二个“而”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D中第一个“以”是连词,“因为”的意思,第二个“以”是介词,是“用”“拿”的意思)

  3.D(“势利”在这里是“权势与利益”的意思,“虽然”这里是“即使这样却”的意思,“然后”这里是“这样以后”的意思)

  4.①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不能被世俗的势利所诱惑,应该培育果树的根茎来等待它结果,多添灯油来盼望灯光明亮。根系发达的果树,它的果实才会成熟,油脂多的油灯,它的火光才明亮。②这样以后才能识别古书的对与错,以及虽然正确但尚未达到最高境界,直至清清楚楚地白黑分明了,并力求扬弃那些错误的和虽正确但不完善的东西,才慢慢地有所收获。③思想修养好比是水,文辞好比是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水大的话,那么大大小小的浮物就能浮起。

  5.第二小段是全文的总纲。第一小段主要作用是引出话题,即“辞”与“道德”的关系;第二小段则紧承上段以根茂实遂、膏沃光晔为喻,说明立言本于立德,进而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观点:“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第三小段则以自己为文的经历论证只有“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才能有今天的成绩;最后一段,交代写作原因,即“念生之言不志乎利”,则照应了一、二两段,并收缩全文。

  6.(1)存圣人之志,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2)白黑分矣,乃徐有得也,汩汩然来矣; (3)浩乎其沛然矣; (4)然后肆焉; (5)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好处:韩愈是当时文坛泰斗级人物,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增加了论据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从而增强了文章论证的力度。

  7.略。


相关阅读
1 《调张籍》原文及翻译

《调张籍》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载于《全唐诗》卷340。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成就,在盛行王、孟和元、白诗风的中唐时期,往往不被重视,甚至还受到一些人的贬损。韩愈在这首诗 【查看全文】

2 韩愈《湘中》阅读练习

韩愈的《湘中》寓激愤哀切之情和排奡跌宕之势于清空的意境和深长的韵味之中,成功地将探怪求新的特点和传统的表现方法揉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韩愈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和深厚造诣 【查看全文】

3 《山石》韩愈

韩愈的《山石》突出特点是运用了赋体的铺采摛文手法,气势遒劲,风格壮美,数为后人所称道。 山石⑴ 山石荦确行径微⑵,黄昏到寺蝙蝠飞⑶。 升堂坐阶新雨足⑷,芭蕉叶大栀子肥 【查看全文】

4 韩愈 师说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师说的内容,欢迎阅读。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 【查看全文】

5 韩愈《与于襄阳书》阅读答案

韩愈的《与于襄阳书》以士欲进身场名、建功业须前辈援引,而前辈之功业盛名又须有为的后继者为之传扬为论点,入情入理。 与于襄阳书 韩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 【查看全文】

6 韩愈简介及作品

韩愈是一个气场和存在感均极强的人物。作为文坛领袖,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远播,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韩愈简介及韩愈作品! 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