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今天我们研究韩愈文化,弘扬韩愈精神,是为了更好地继承韩愈文化遗产,使韩愈文化深深植入每一个昌黎人的血脉。
韩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百代文宗”和“文章巨公”,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身处中唐社会变革时期,以一个文人特有的铮铮铁骨和匡世济民情怀,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一生虽大起大落但始终不改其志。韩愈一生倡扬儒学,以儒家道统继承者自诩,极力宣传明纲纪、大一统思想。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主张仁政爱民,关注民生,体恤民情。在道德方面,倡导见利思义,持身立节,注重人的道德礼仪和廉洁自律的培养和教育。在教书育人方面,主张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师生互学。在文章写作方面,提倡写文章要保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式要为内容服务。韩愈的求学作文之志,教书育人之道,当官做人之德,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韩愈一岁丧母,三岁丧父,兄嫂将其抚养成人。十二岁时随兄韩会到韶州,不到两年韩会在任韶州刺史时生病死亡,十四岁的韩愈又随嫂子郑氏护丧返回河阳(今河南孟州,一说修武县)。
韩愈七岁开始读书,十三岁能写文章,跟随唐代散文家独孤及和梁肃等人学习,并关心政治,他自己曾说过“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韩愈十九岁时,怀着报效国家的雄心大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虽然韩愈才高八斗,但参加科举考试却一连三次都没有成功,直到六年后,韩愈已经二十五岁,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被录取。但是按照当时唐朝法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没有成功;无奈之下,韩愈分别给赵憬、贾耽、卢迈三位宰相写信,附上自己的文章,说明自己的才学、政治抱负和生活困难,但这些给宰相上书,都石沉大海;后来又三次登当权者之门,想向当权者当面推荐自己,却都被拒之门外。无奈之下,韩愈只好回到老家河南。可以看出,韩愈的从政之路并不顺利。
在韩愈二十九岁,受宣武军节度使董晋的推荐,担任了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负责处理军队中的司法事务。这是韩愈从政的开始。韩愈任观察推官三年,利用自己丰富的文学知识,开始广收门徒,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习文学,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倡导文字简练、言简意赅的古文,反对讲求句式,堆砌辞藻,词不达意的骈文。
三十三岁时,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三十四岁通过任职审查。三十五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负责官宦子弟的教育工作。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的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韩愈门徒众多,人称“韩门第子”。韩愈三十六岁时,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和教学相长的理论观点。当年冬天,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他忠于职守,体恤民情,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后遭权臣谗言陷害,在任不过两个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韩愈任职阳山令期间,深入民间,参加农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道德礼教得以普及,由于爱民如子,得到百姓普遍认可和爱戴,当地很多百姓生了孩子,都用韩愈的姓作为名字。在任阳山令时,又有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韩愈也经常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期间韩愈写下了很多诗文和著作。
三十八岁时,韩愈离开阳山,任江陵法曹参军(司法官员)。三十九岁,韩愈奉召回长安,任知国子博士,为比部郎中史馆修选,完成了著名史书《顺宗实录》的编写。后历任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官职。
五十岁时,韩愈以行军司马的身份,协助宰相裴度,平定了淮西叛乱,因军功晋升为刑部侍郎。
当时,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佛教的过度盛行引起了一些社会问题,有相当人口不去从事生产劳动而甘当僧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和财富的不足,同时有相当数量的信奉者使用自残的方式苦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安定。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宪宗皇帝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佛事活动,派遣中使去陕西凤翔法门寺迎接佛骨,沿途修路、盖庙,无论当官的、经商的或老百姓,都纷纷捐钱捐物,京城一时掀起信佛狂潮。许多老百姓纷纷放弃自己的买卖,从早到晚奔波在寺庙之间,有的百姓用火烧自己的手指,更有甚者还烧自己的头顶,来表达对佛的虔诚。韩愈看不惯这种劳民伤财的愚蠢行为,也为无人热衷儒学深感痛心,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韩愈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写下了著名的《谏佛骨表》。他说上古时代并没有所谓的佛教,然而黄帝在位达100年之久,寿命为110岁;少昊在位80年,寿命100岁;颛顼在位79年,寿命98岁;帝喾在位70年,寿命105岁;尧在位98年,寿命118岁;舜在位和禹的寿命也达到了100岁。当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人们的寿命都很高。而佛事传入中国后,皇帝们的寿命反倒越来越短,不短命的也被人所杀。韩愈还说,那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还亲自观看和展览,大臣们也不指出皇帝的过失,御史们也不加以检举,我实在感到难过。皇帝看到韩愈竟然这样贬责自己,龙颜大怒,要处死韩愈。幸亏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韩愈才免得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曾在诗中写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就是这一事件的真实写照。任职八个月后,同年十月二十四日,朝廷考虑潮州太偏远,又调韩愈到距离京城近一点的袁州任刺史。
五十三岁时,韩愈被调回皇宫,担任国子祭酒。第二年六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第三年九月转任吏部侍郎。五十六岁时,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五十七岁,韩愈因病告假,同年病死于长安。被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韩愈死后的第二百六十年,即宋朝元丰七年被追封为“昌黎伯”。
总结韩愈的一生,是刻苦学习,忧国忧民,自强不息,勤奋著述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风范,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第一,韩愈求学,刻苦自励,奋发进取。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鸡鸣而起,孜孜研读”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这种刻苦自励,奋发进取的求学精神,至今仍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励志教育的好典型。
第二,韩愈当官,遵守官德,一心为民。
他关注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凡有机会反应问题的,不管上级意图如何,都敢讲真话不讲假话,敢报实情不弄虚作假。他被贬阳山县令和潮州刺史,都是因为他敢讲真话,敢报实情,忤逆圣意,得罪权贵而招致的。韩愈虽身处逆境,仍以济世利民为己任,扎扎实实地为百姓兴利除弊,做实事,谋实惠。一般说来,被贬官员如同罪人,不会积极参政,韩愈却不然,到潮州后,大刀阔斧连续为百姓做了四件好事。一是驱除鳄鱼。潮州有一条江名为鳄溪,因为江里有很多鳄鱼,经常吃过江百姓。韩愈为百姓驱除了鳄鱼。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下令奴婢可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因为潮州为当时的偏远之地,多数人没有文化,对兴办学校缺乏认识,都不愿投资教育,为此,韩愈自己掏钱,也坚持办学。在韩愈没来潮州之前,潮州只有三个人考中了进士3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考中进士的就达172名。韩愈任潮州刺史八个月,驱逐鳄鱼、为民除害;兴修水利,排涝灌溉;请教师,办乡校。使潮州民众得到礼仪教化,成为礼仪之邦。其政声官品给潮州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建起“韩公祠”,将祠前的鄂溪水改名为“韩江”,祠后的山称做“韩山”,以表达对韩愈的崇敬和纪念。韩愈在潮州有“治潮八月,享誉千载”之名。为官者,官德如何,老百姓的眼是镜、心是秤、口是碑,韩山、韩江、韩公祠,就是最好的鉴证。韩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英勇果敢,不怕牺牲。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冬,河北正定军队发生动乱,战火即将蔓延,朝廷派兵部侍郎韩愈到正定去劝降。韩愈出发后,朝廷上下官员都认为韩愈有被叛军杀害的危险。皇帝也后悔不该让韩愈前去冒险,急忙下圣旨,命令韩愈可以相机行事。当时韩愈已经55岁,并且体弱多病。韩愈接到圣旨后却说,皇上让我相机行事,是对我的关爱,而作为臣子,慷慨赴死,是我应尽的义务。于是策马扬鞭,单枪匹马直入敌营,对叛匪极力劝说,晓以大义,他们接受了朝廷诏安,使河北百姓免除了一场战火灾难。后人因此评价韩愈,说他“勇夺三军之帅”。可见韩愈在危急关头,有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品格。
第三,韩愈待友,交而有信,情真意切。
他恪守朋友交而有信的准则,注重友情,终人之托。韩愈与孟郊、贾岛、张籍、张彻、李翱等人友谊深厚,自不必说。韩愈与柳宗元政见不同,然而不妨碍他们成为好朋友。后来柳宗元临终时还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韩愈。韩愈为柳宗元写了《柳子厚墓志铭》《祭柳子厚文》和《柳州罗池庙碑》三篇文章,对柳宗元作出了全面贴切的评价。
第四,韩愈任教,好贤乐善,识才举能。
他推心置腹地谆谆告诫学生该如何刻苦努力修养自己。他为学生讲课,生动风趣,旁征博引,表现极强的亲和力与感染力。这种为师之道,值得今天广大教师学习。
第五,韩愈著述,言简意赅,主题鲜明。
其造诣之深,影响之大,是文坛公认的。他非常重视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非常重视作家的内在精神力量对文学作品成败的影响。比如他的杰出古文作品《原道》一文,文章驳斥佛老,肯定儒学,论点鲜明,论据丰富,旁征博引。写作方法巧妙,有破有立,是唐代时期不可多得的古文作品。其理论影响非常巨大。《昌黎先生集》收录其撰写的各类文章共有716篇,韩愈在文章中还写出了许多治学、人生名言和诗歌名句,脍炙人口,成为后人永恒的精神追求。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觉漫天作雪飞”“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等等。
韩愈虽然没有在昌黎工作和生活过,但作为韩愈的故里,昌黎人民世世代代尊崇韩愈,爱戴韩愈。很早就建祠堂,供奉韩愈。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韩文公祠,在昌黎县治北二百步,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县丞李成良因旧址重建。”说明韩文公祠是明朝的开国六年在旧址上重新修建的。以此推算,至少说明韩文公祠从元末就坐落在昌黎,至今已历经640多年。位于昌黎五峰山的韩文公祠则建于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当年山石道范志完由卢龙途经昌黎县城瞻拜韩文公祠后,登临碣石山,当游历到五峰山一带时,见“峰峦屏列,瑞气环缭”,赞叹说,太神奇了,这是天然而成的文笔峰啊,昌黎的文气都聚集到了这里,应该建一座韩文公祠使其灵气永固。于是,在范志完主持下,在五峰山平斗峰前圆通寺旁又建成一座韩文公祠,当时所建的五峰山韩文公祠,有正殿六间,另有斋室厨房以及品墙、碑楼等,蔚为壮观。五峰山的韩文公祠建成后,来五峰山拜谒文公的文人雅士络绎不绝,留下了大量颂扬韩文公的诗词歌赋和石刻。极大地丰富了韩愈文化的内涵。此外,明弘治十四年、万历二十七年的《永平府志》,还将韩愈收录到《人物志》;清康熙十四年的《昌黎县志》,将韩愈收录到《乡评》里;在清乾隆元年的《盐山韩氏家谱》中明确记载,盐山韩氏是韩愈的后代,于明永乐二年有滦州昌黎迁徙而来。清光绪二十三年《昌黎县韩氏家谱》中记载,昌黎韩氏是韩愈的十一世祖先韩寻由颍川迁徙而来;而且在明天顺五年的《大明一统志·永平府》、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卷之六《冢墓》、清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卷之八《杂述·丘墓》中都明确记载,韩氏祖坟,在昌黎县西五里,是唐韩愈高祖以上的葬地。昌黎县文保所还保留韩愈的手书“鸢飞鱼跃”匾额。以上都是我县客观存在的韩愈文化现象,是韩愈文化的组成部分。
韩愈祖籍是不是今昌黎县,这个问题仅仅是韩愈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研究的重点应该是韩愈文化对昌黎产生的影响。韩愈的好学上进、刚正不阿、敬业爱民、诲人不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昌黎人,使我们昌黎很早就重视教育,崇尚文化,人物辈出。据史料记载,仅明清时期,昌黎县就有57人考中进士,378人考中举人,人数居周边县之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全国有名的文化先进县,昌黎更是人才辈出,如国家865计划首席科学家,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曾参加过WTO谈判的原国家外经贸部长的石广生、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刘金国等。他们不仅是昌黎县的骄傲,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骄傲。
今天我们研究韩愈文化,弘扬韩愈精神,是为了更好地继承韩愈文化遗产,使韩愈文化深深植入每一个昌黎人的血脉,使其成为实现昌黎腾飞的文化支撑,成为追寻中国梦、昌黎梦的永恒动力。希望全县有识之士踊跃研究和挖掘韩愈文化。在韩愈文化的感召下,带着梦想、责任、感情和追求,忘我工作,为建设富强美丽幸福新昌黎而努力奋斗!
相关阅读
1 韩愈《师说》全文解释
《师说》起笔,托古言事,直接明了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下面是韩愈《师说》全文解释,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师说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查看全文】
2 韩愈古文运动引导语: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主要由文学家韩愈引导,我们今天来看一下,韩愈古文运动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坛 【查看全文】
3 韩愈的诗词韩愈的诗词在艺术上有独创之处,他的风格多样。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韩愈的诗词吧! 韩愈诗词 1、《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 【查看全文】
4 晚春韩愈引导语:《晚春》是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它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 【查看全文】
5 韩愈的文学思想诗人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查看全文】
6 韩愈《闲游》中心思想引导语:《闲游》是韩愈的作品,一共两首,韩愈勾勒了一幅雨后恬淡释然的美景图,这两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闲游二首 韩愈 雨后来更好,绕池遍青青。柳花闲度竹,菱叶故穿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