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课后训练

发布时间:2016-11-09 00:00

  引导语:《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这篇文章千百年来都有其重要的文学以及人生意义,今天我们来做一下韩愈《马说》课后训练。

  一、填空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 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⑷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⑹才美不外见 通“现”见 ⑺且(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 ⑻策之不以(按照)其道: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 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懂得 ⑾执策而临之:面对 ⑿其(难道)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 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三 、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 其真不知马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

  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10、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之人 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那些遭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遭遇”(见课文)。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六、“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七、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修辞:排比

  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八、怎样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因为首先是没有得到正常的喂养,食不饱,本领根本表现不出来,所以和普通的马都无法比,与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浅薄,才造成了这样的原因。

  九、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十、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十一、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

  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来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社会做贡献。

  十二、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的?说说理由。

  赞同。因为在封建社会即使有人才,没有伯乐的发现也会被埋没甚至被摧残。

  十三、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

  十四、对于人才,有人主张“待遇留人”假如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者,你将采取什么办法把人才留住?并简要说明理由?

  尊重人才,给他们施展的空间,让他们爱这里并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和发展。

  十五、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十六、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不一样。马说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是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附原文

  韩愈《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转折连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连词,表转折,但是]伯乐不常有。故[因此]虽[连词,即使]有名马,祗[同“只”,只是]辱[屈辱,埋没]于奴隶人之手,骈[两马并驾]死于槽枥[马棚]之[音节且词,无义]间,不以[介词,用]千里称[称呼]也。

  马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千里者,一食[sì,吃一顿]或[有时]尽粟[本指小米,泛指粮食]一石[dàn,市制中的容量单位]。食[sì,通“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能够]千里而[连词,来]食也。是[代词,这,这样]马也[助词,表停顿],虽有千里之[结构助词,的]能[才能,能力],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才能]美[优点]不外见[xiàn],且[犹,尚且]欲与常[平常,普通]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安[表反问语气,怎么]求其能千里也[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

  策[竹制的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驱使]之不以[动词,采用]其[代词,指饲养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方法],食之[代词,指千里马]不能尽其材[同“才”。才能],鸣之[音节助词,凑足章节,无义]而[连词,表转折,却]不能通[知道,通晓]其意,执[握]策[名词,马鞭]而[连词,表承接关系]临[面对]之[代词,指千里马],曰:“天下无马!”呜呼,其[同“岂”,语气词,表反问,难道]真无马邪[同“耶”,表疑问]?其[语气词,表推测,恐怕]真不知[动词,认识]马也。


相关阅读
1 韩愈 与陈给事书

韩愈的《与陈给事书》述写了与陈京旧时曾有过交往和后来疏远的原因,婉言表述了对陈给事的不满。同时也表示疑虑消除,希望陈京重新了解自己,恢复友谊。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 【查看全文】

2 韩愈的思想特点

引导语:韩愈一生仕途坎坷,但他一直致志于弘扬儒学,以复兴儒学为己任,随时随地倡导先王之道,攘斥佛道,捍卫中国文化正统。今天我们就来系统了解一下韩愈的思想特点。 内容 【查看全文】

3 韩愈代表作《师说》的写作背景

引导语: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愈的代表作是什么?这部作品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样的? 韩愈的代 【查看全文】

4 韩愈作者简介

【诗人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 【查看全文】

5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阅读答案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是送友人严谟离开京城长安,去当时还是边远偏僻的桂林做官的作品,说桂林远胜仙境,是鼓励友人赴任。诗虽无一字言送别,但宽慰之意,送别之情,自在言外 【查看全文】

6 韩愈《华山女》

韩愈的《华山女》深刻地揭露批评了佛道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华山女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 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黄衣道士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