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答张十一功曹》原文与翻译

发布时间:2017-05-10 00:00

  韩愈的《答张十一功曹》似乎尽力想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

  答张十一功曹①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②家。

  筼筜③竞长纤纤笋,踯躅④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⑤知死所⑥,莫令炎瘴⑦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⑧一半加。

  韩愈《答张十一功曹》注释

  ①功曹:官名。

  ②两三:几个。表示少量。

  ③筼筜: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

  ④踯躅:杜鹃花的别名。

  ⑤恩波:谓帝王的恩泽。

  ⑥死所:死的地方。

  ⑦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

  ⑧霜毛:白发。

  韩愈《答张十一功曹》翻译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

  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吟读张署来诗后,叹看双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

  韩愈《答张十一功曹》创作背景

  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功曹》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803年)春天作的。

  韩愈《答张十一功曹》赏析

  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植物名,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前面一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这四句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纷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僻远荒冷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烦扰,不能得闲,故而分外感慨。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正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说:“寄悲正在比兴处。”

  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尚还想“未报恩波”,这表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这一联的铺垫,下一联就容易理解。“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一联写得委婉曲折,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惟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婉转,韵味醇厚。

  拓展阅读:韩愈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相关阅读
1 韩愈 幽兰操

引导语:古诗《幽兰操》,是精擅琴艺的孔圣人自感生未逢时的绝世作品。唐代著名诗人韩愈曾作同名作品,以唱和孔子。 《幽兰操》 韩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採而佩,于兰何伤 【查看全文】

2 韩愈的诗写春雨的诗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的诗深受广大人们的喜爱。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韩愈写春雨的诗 【查看全文】

3 韩愈祖籍昌黎

引导语:韩愈世称韩昌黎 ,为什么这样称呼呢?难道意味着韩愈祖籍是昌黎吗?那韩愈是河北昌黎人还是辽宁昌黎人呢? 韩愈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生于公元768年卒于公元824年。为唐宋八大 【查看全文】

4 韩愈《进学解》中心思想

引导语:《进学解》是韩愈的作品,出自《韩昌黎全集》,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这篇文言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进学解》中心思想 韩愈的《进学解》是关于如何学与 【查看全文】

5 韩愈《山石》赏析

韩愈《山石》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只是用诗的开头二字作题罢了。下面是韩愈《山石》赏析,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山石》 作者: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查看全文】

6 韩愈与毛泽东

毛泽东一生喜欢读书,他对韩愈的痴迷是从青年时代开始的。 1913-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学习,国文老师袁仲谦是前清举人,蓄了一大把胡子,对学生非常严格。他要学生学习写桐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