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战城南》

发布时间:2015-02-10 00:00

  战城南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

  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烽火然不息,

  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

  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译文

  去年征战于桑干河源头,今年转战葱河河畔,曾经在条支海中洗过兵器上的污秽,也在天山草原上牧放过疲惫的战马。不远万里到这些地方征战,三军将士皆已耗尽了青春年华、衰老无比。匈奴人以杀戮掠夺为业,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战死荒漠之中,结果只是白骨黄沙。秦筑长城防御胡人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高举。烽火没有燃尽的时候,那么战争也就没有结束的时候。荒野上的战斗如此残酷,战败的马匹在战场上悲鸣,而它的主人却被乌鸦和鹰啄食,肠子都挂上枯树枝头。士卒作了无谓的牺牲,将军到头来也一无所获。战争可不是什么好东西,有德的君主只有在不得已时才用到它。

  注释

  ①桑干:即桑干河,在山西大同城南六十里,源出马邑县北洪涛山。

  ②葱河:葱河即发源于西域葱岭的河,在今新疆境内。“桑干”、“葱河”、“条支”、“天山”都是边疆地名。

  ③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秽。

  ④放马:放牧战马。

  ⑤秦家筑城:《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以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⑥鸢(yuān):即老鹰,属于鹰科的一种小型的鹰,常啄食腐尸烂肉。

  鉴赏

  这首诗用的是汉代乐府诗的题目,有意学习乐府诗的传统,但比汉代那首《战城南》写得更形象,更深刻。这首诗是抨击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萧士赟说:“开元、天宝中,上好边功,征伐无时,此诗盖以讽也。”所评颇中肯綮。“桑干”、“葱河”、“条支”、“天山”都是边疆地名。

  天宝年间,唐玄宗轻动干戈,逞威边远,而又几经失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宗宗严酷的事实,汇聚到诗人胸中,同他忧国悯民的情怀产生激烈的矛盾。他沉思,悲愤,内心的呼喊倾泻而出,铸成这一名篇。

  整首诗大体可分为三段和一个结语。

  第一段共八句,先从征伐的频繁和广远方面落笔。前四句写征伐的频繁。以两组对称的句式出现,不仅音韵铿锵,而且诗句复沓的重叠和鲜明的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转旆不息的强烈印象,有力地表达了主题。“洗兵”二句写征行的广远。左思《魏都赋》描写曹操讨灭群雄、威震寰宇的气势时说:“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此二句用其意。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秽;放马,牧放战马,在条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马,其征行之广远自见。由战伐频繁进至征行广远,境界扩大了,内容更深厚了,是善于铺排点染的笔墨。“万里”二句是此段的结语。“万里长征战”,是征伐频繁和广远的总括,“三军尽衰老”是长年远征的必然结果,广大士兵在无谓的战争中耗尽了青春的年华和壮盛的精力。有了前面的描写,这一声慨叹水到渠成,自然坚实,没有一点矫情的喧呶叫嚣之感。

  “匈奴”以下六句是第二段,进一步从历史方面着墨。如果说第一段从横的方面写,那么,这一段便是从纵的方面写。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说,匈奴“业在攻伐,事在射猎”,“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扞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以耕作为喻,生动地刻画出匈奴人的生活与习性。李白将这段妙文熔冶成“匈奴”两句诗。耕作的结果会是禾黍盈畴,杀戮的结果却只能是白骨黄沙。语浅意深,含蓄隽永。并且很自然地引出“秦家”二句。秦筑长城防御胡人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高举。二句背后含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和诗人深邃的观察与认识,成为诗中警策之句。没有正确的政策,争斗便不可能停息。“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这深沉的叹息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背景的。

  “野战”以下六句为第三段,集中从战争的残酷性上揭露不义战争的罪恶。“野战”二句着重勾画战场的悲凉气氛,“乌鸢”二句着重描写战场的凄惨景象,二者相互映发,交织成一幅色彩强烈的画面。战马独存犹感不足,加以号鸣思主,更增强物在人亡的悲凄;乌啄人肠犹以不足,又加以衔挂枯枝,更见出情景的残酷,都是带有夸张色彩的浓重的笔墨。“士卒”二句以感叹结束此段。士卒作了无谓的牺牲,将军也只能一无所获。

  《六韬》说:“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全诗以此语意作结,点明主题。这一断语属于理语的范围,而非形象的描写。运用不当,易生抽象之弊。这里不同。有了前三段的具体描写,这个断语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惨痛经验中提炼出来,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全诗意旨豁然。有人怀疑这一句是批注语误入正文,可备一说,实际未必然。

  这是一首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情性,事与情交织成一片。三段的末尾各以两句感叹语作结,每一段是叙事的一个自然段落,也是感情旋律的一个自然起伏。事和情配合得如此和谐,使全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有“一唱三叹”之妙。

  《战城南》是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辞》,为汉《饶歌》十八曲之一。汉古辞主要是写战争的残酷,相当于李白这首诗的第三段。李白不拘泥于古辞,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内容上发展出一、二两段,使战争性质一目了然,又以全诗结语表明自己的主张。艺术上则揉合唐诗发展的成就,由质朴无华变为逸宕流美。如古辞“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和“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此诗锤炼为两组整齐的对称句,显得更加凝炼精工,更富有歌行奔放的气势,显示出李白的独特风格。


相关阅读
1 《走近李白饮酒诗》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书吴道子画后》诗中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亦应该于一定的教学原则规范之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 【查看全文】

2 李白有哪些思乡的诗句

李白有哪些思乡的诗句?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1、《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查看全文】

3 李白唐诗《将进酒》鉴赏

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对酒诗情,挥洒个淋漓尽致。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白唐诗《将进酒》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查看全文】

4 《军行》李白

《军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 【查看全文】

5 李白送别诗中的艺术特色

导语: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之一。站在这个时代的高峰上,歌唱出整个民族的面貌与命运的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无疑是李白了。 他的送别诗脍炙人口,为历代诗人所称颂 【查看全文】

6 李白诗词《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的诗意赏析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