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把酒问月》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2015-05-15 00:00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注释:

  ①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②丹阙,朱红色的宫门。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③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隐没。

  ④白兔捣药,是古代的神话传说,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嫦娥,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羿 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⑤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3]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这两句是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劳苦地捣药,这为的什么?在碧海青天之中夜夜独处的嫦娥,无人邻处,该是多么寂寞啊!对仙女深怀同情,隐喻诗人孤苦的情怀,运笔巧妙,含蓄深沉。

  译文:

  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天有了明月?我今天停下酒杯问一问。人想攀登明月难啊难,月亮却老跟着人走。

  月亮如飞天明镜每天都照耀红色宫殿,云雾散尽,月亮皎洁的青辉流满天空与大地。

  每天都看到月亮从海中升起,也看到她每天从云间山后消失。

  春去秋来,月亮上的白兔总在那里捣药,月宫里的嫦娥与谁作邻居。

  现在的人有谁见过古时的月?但是今天的月亮却照耀过古人。

  古人和现在的人都像流水一样,一波接一波的逝去,古人看到的月亮和现在我们看到的月亮却是没有改变的。

  其他的咱们不多想,就希望每天喝酒唱歌的时候,月亮的青辉总映照在金酒杯里。

  赏析:

  《把酒问月》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

《李白《把酒问月》全诗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1.李白《把酒问月》全诗翻译赏析

2.李白《白头吟》全诗翻译赏析

3.李白《雉子斑》全诗翻译赏析

4.李白《独漉篇》全诗赏析

5.李白《白头吟》全诗翻译赏析(2)

6.李白《行路难》其三翻译赏析

7.李白《秋下荆门》全诗翻译与赏析

8.李白《登太白峰》阅读答案附全诗翻译赏析

9.赏雪杂感 李白

10.李白关山月赏析


相关阅读
1 《诗人李白》读后感

《诗人李白》是李白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因为系里举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经典导读活动,所以使我有幸阅读了这本薄薄的小书。这本书虽然薄但是它蕴藏着浓厚的文学知识与时代精神 【查看全文】

2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查看全文】

3 关于李白与安徽六个问题的讨论

李白一生来往游历安徽的次数最多,中间几次寓居于此,并于此走到人生的终点。李白在安徽写作的诗文最多,留下的遗迹和后人建造的纪念景点也最多。李白为安徽奉献了一份丰厚的 【查看全文】

4 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

导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 【查看全文】

5 李白诗作《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展开想象,理解诗 【查看全文】

6 浅析李白诗歌的错觉艺术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大都具有豪放瑰丽的意境,小编认为李白诗歌之所以能呈现此种意境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天才的错觉感受力及再现力。 1 李白诗歌中的错觉意象赏析 从科学的角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