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我国诗坛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诗歌光照万代,在中国诗歌史是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谪仙”、“诗仙”的称号就是明证,世人推崇备至。“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李冰阳《草堂集序》),“惜哉千万年,此后不可得”(《皮日休七爱诗》)。他的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李白的诗之所以如此光焰万丈,动人心魄,是因为他的诗更能体现“诗主达性情”(公木语)这一特点,更能在诗歌中直抒真挚感人的情怀,将一颗特定时代下炙热、燥动的心展现在读者面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唐•白居易),又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没有感情,诗歌就像无根的草木一样,难以存活;缺少感情,诗歌就难以产生动人的力量,千余年来,人们对李诗的喜爱,就是因为它能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与鼓舞,他的诗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李白诗歌是他文学主张的实践,他在《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中提出诗章贵“清真”反对“绮丽”,其十五(丑女来效颦)又提出了反对模仿,“雕琢”主张“天真”自然。他认为诗歌应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些是李的美学理想,李白的诗文确实以真率的情感和自然的语言构成了“清水芙蓉之美”。方回《杂书》论李白的诗说:“最于赠答篇,肺腑露情愫”,他认为李诗能袒露真情,使人洞见肺腑,从不掩饰自己真实的情感,追求理想、功业,“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李白《上韩荆州书》)。奉诏进京的喜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失意时的苦闷,对朝廷的不满与友人的别情,对家乡的思念等,都流露于诗中。有关李诗的抒情意向大体可归纳如下:表现理想的追求与豪放不羁的个性,为友情、爱情、乡情、思妇、宫女的悲怨之情而作,对山河的热爱之情等。
一、表现理想的追求与豪放不羁的个性
李白主要活动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古风》其四十六)“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这个时代的李白怀着非凡的政治抱负,以高昂饱满的情绪,纵情歌唱自己的理想与希望,“济苍生”、“安社稷”、“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曾巩《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怀着宏大的理想,常以鲁仲连、吕尚、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等自比,希望有一天,统治者能发现他的才能,不次擢用,一步登天,做着“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的美梦,希望能凭自己的才智和努力,济世安民,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建立万世不朽的功勋,在他的身上体现着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从他留下的诗篇来看,为理想而呐喊呼号的诗作几乎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像他的大部分古风,长篇歌行,一部分拟古、律、绝,大都表达了他的积极用世理想,表达他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的悲愤,也是这一理想不能实现的慷慨悲号。
《赠张相》(其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侠客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走”。何等壮怀激烈!《梁甫吟》中赞颂姜子牙“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羡慕他晚年得遇周文王而助其完成兴周灭纣大业;《读诸葛武侯传书 怀》中赞诸葛武侯“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王,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羡慕得遇明主,匡复汉室,志在统一,建立盖世功业。
《古风》(其十五)中写“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以古讽今,揭露是非颠倒的社会现象,寄寓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古风(其十九)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天宝初年,诗人怀着匡世济民的宏图进入朝廷,但终未被玄宗重用,三年后遭谗离京,所以没奈何,只好引卫叔卿为同调,与之驾鸿雁游紫冥去了。然而当诗人“俯视洛阳川”时却是“茫茫走胡兵”社会动乱局面惊破了诗人超脱现实的美梦,使他猛然从神仙幻境中折回,转而直面惨淡的战乱景象。
李白尽管信奉道教,长期过着游山玩水、修道炼丹的生活,但他无法抛弃“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崇高理想,因此正视现实,忧国忧民的心情在这首古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风》(其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诗中通过对中贵和斗鸡人的描给,深刻讽刺了奸佞小人得势后的嚣张气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表现了极大的愤慨。唐玄宗后期,政治由开明转为腐败,宦官鸡童恃宠骄恣,不可一世。其时李白在长安,深感上层统治者的腐败,这首《古风》就是针对当时现实而作的一幅深刻的讽刺画。诗的前八句截取了京城大道上的两个场景,将宦官鸡童的豪华生活和飞扬跋扈的气焰巧妙地勾画在读者的眼前。最后两句以“许由洗耳”的典故,喊出了“谁知尧与跖”(谁还能分清圣贤与盗贼)的呼声,鄙夷地把宦者、鸡童等佞幸小人看成是残害人民的强盗,同时也暗刺当时的统治者不辨“尧与跖”。
《古风》(其三十四)以“舜修德服有苗氏”的历史典故,慨叹统治者德之不存,对唐征讨南诏之事深入挖掘根源,并对其进行艺术概括,将矛头指向唐王朝的国策,因此诗尾两句写到“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古风》(其四十六)直讽权贵当道之现实,结尾以扬雄“独有扬执戟,闭关草《太玄》”之典故,简约有力地表明了诗人清操自守,以及对权贵们鄙视与决绝的态度。
总而言之,李白的古风,无论是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还是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或者是借游仙以弃尘寰,都离不开远大的抱负和人生目标。
李白的其他诗篇如《远别离》、《蜀道难》、《梁甫吟》、《梁园吟》、《乌栖曲》、《战城南》、《将进洒》、《塞下曲六首》(其一)、《襄阳歌》、《江上吟》、《玉壶吟》等歌行体诗和乐府民歌,特别是《临路歌》和《永王东巡歌》组诗中的不少篇章是直抒其理想或难以实现的情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六首之一)是报效国家之豪情壮志的直接抒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接云帆济苍海”(《行路难》之一)坚定信念的宣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是对自我才华的高度自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是怀才不遇的极度苦闷,不用再举例,李白诗歌关注现实,胸怀天下,为理想而喜忧的高度政治热情,足以表明他的诗不仅仅是诗,也是传统文人“经济”思想的有力注脚,他的诗的的确确是合为时而作的伟大篇章。
相关阅读
1 古朗月行 李白
古朗月行 作者:李白 原文: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 一作:白云)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查看全文】
2 登金陵凤凰台的诗意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 【查看全文】
3 李白也写过糟糕的诗在盛世中寻找机会 李白这个名字与唐朝盛世密不可分。通常我们将公元700年到公元752年称为盛唐,在此之前为初唐,之后为中唐、晚唐。李白生于701年,去世时间有争议,大致可推算出 【查看全文】
4 李白《长相思·其一》翻译赏析长相思其一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 【查看全文】
5 李白《行路难·其一》原文翻译赏析《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的感慨。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高昂的气势,独特的 【查看全文】
6 李白《江夏别宋之悌》全诗翻译鉴赏《江夏别宋之悌》此诗情调悲切,大概为公元732年(开元二十载)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与赴交趾(今越南河内)贬所的宋之悌分别时所作。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