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三上天姥山考

发布时间:2015-07-29 00:00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后居四川绵州彰明县清莲乡。享有“诗仙”、“谪仙人”之誉。天宝元年应召入京,为供奉翰林。天宝三载春,因权贵谗毁,被玄宗“赐金放还”。宝应元年病卒,享年六十二岁。李白与杜甫在唐诗坛上双峰并峙,世称“李杜”。《全唐诗》卷一六一至一八五编其诗二十五卷。

  早在1984年秋,有人问我李白到过剡中几次,我答道:“李白四入浙江、三入剡中天姥山、二上天台山、一上四明山。”现在我把它用作本文的题目,陈述如下:

  李白第一次来浙东,上天姥,在开元十四年(726)“东涉溟海”时。

  李白“东涉溟海”至何处这个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着学术界,郭沫若先生、詹锳先生等,均承清代学者王琦之说,谓李白“东涉溟海”只到广陵(扬州)为止,接着便向西去湖北安陆。清代学者黄锡珪则认为李白到广陵以后即往越中。但他不言所据,因而未被学界采纳。今人郁贤皓先生在《李白丛考·李白出蜀年代考》认为:“按李白有《别储邕之剡中》诗云:‘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可知乃初往越中之作。”“应该是开元十五年(727)的夏天”。郁先生还以李白在《早春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中说的“秋七月,结游镜湖……无使耶川白云不得复弄尔”句之“复弄”两字,说明此前李白已到过越中。但学术界对此仍未引起重视。为此,我撰文《李白“东涉溟海”行迹考》,发表在《唐代文学研究》第一辑上。论文详尽论述开元十四年(726)夏秋之交,李白入剡中,登天姥,上天台山,直到第二年才北回扬州。得到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肯定。现为节省篇幅,只作摘要如下:

  第一、据《海内十洲记》,所谓“溟海”即“圆海”,指海的周边有高山密林,有溪流与大海交换通畅的意思。而唐代时,剡中盆地尚是湖泊遍布,时有海水倒灌,如唐代诗僧贯休“微日生沧海,残涛傍石城”诗句可证。石城在剡中,即今新昌大佛寺。

  拙文又例举唐代诗人储光羲、元稹、李绅、孙逖以及宋代的王十朋、刘奉等人的诗和李白自己多达二、三十次在诗中说到的溟海,均指剡中,而非广陵。广陵(今扬州市)在唐代时是全国第一大都市(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264页),决非溟海。李白“东涉溟海”,指今剡中。

  第二、李白有很多诗或诗句,可以说明他早已到过浙东,并与剡县尉窦公衡交友。如“竭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我昔东海上……亲见安期公”、“访戴昔未遇”等作于天宝年以前的诗和诗句。而《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诗,更能证明这一点。这首诗詹锳先生等先辈认为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良是。诗云:“白露见日灭,红颜随霜凋。别君若俯仰,春芳辞秋条。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窦公衡曾任剡县尉。从 “红颜随霜凋”句,知两人相识时正年青。由“红颜”到“霜凋”,说明至少阔别了十多年。就是说,由开元二十五年上推十多年,为开元十四年(726)前后,李白在剡与剡县尉窦公衡交友,重逢时在山东,故以“泰山”之“夏云”、“东海”之“白浪”比喻“随霜凋”之白发,说明其此前确已到过剡中。

  第三、过去各家都把李白的《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一诗,当作他由金陵(今南京)至扬州时作;又把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两”,当作是李白在扬州住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我认为各家都搞错了。我在论文中指出:诗在淮南作,开头两句云:“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李白是以吴会之浮云,比作“远行客”的自己,就说明他已游过浙东回到扬州。我从建置沿革和历史地理等多方面论证:自秦以来吴会在长江以南,不在长江以北的淮南。由此证明《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是李白由越返回扬州时作。后来他写的“不愈一年”,乃指在扬州前后加起来总的时间有一年,而不是一次性在扬州住了一年。就是说,李白到扬州以后,便于开元十四年夏秋之间到达剡中,并登天姥岑、天台山,次年北返扬州,作《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诗。

  我在这篇论文中,还详实地论述了李白当年在浙东走过的路线,一条已被历史淡忘了的古代水上旅行线。

  这里还应说明的是:任华《杂言寄李白》中之“中间闻道在长安”,指的是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在京供奉翰林事,而在此前,写有李白“登庐山,观瀑布”、“登天台、望渤海”句,则谓李白在京供奉翰林前,即天宝元年以前李白经庐山来浙东的行迹。任华是李白的追随者,与李白年岁相若,他的话应该是可信的。

  又如李白作于天宝元年的《子夜吴歌·夏歌》云:“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邪。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当非虚造之作。而《忆东山二首》其一“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其二“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亦可证他天宝元年前已到过浙东。作于天宝六载(747)的《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其诗句“蹇予访前迹、空持钓鳌心”之“前迹”,指的就是本次游浙东。王琦、郭沫若等说李白“东涉溟海”只到扬州止便西回安陆是错误的。

  以上是李白第一次入剡的情况。


相关阅读
1 《夜宿山寺》赏析

《夜宿山寺》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释】 ⑴宿:住, 【查看全文】

2 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其一 何处可为别, 长安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 延客醉金樽。 临当上马时, 我独与君言。 风吹芳兰折, 日没鸟雀喧。 举手指飞鸿, 此情难具论。 同归无早晚, 颍水有清源。 其二 【查看全文】

3 行路难 李白全诗赏析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李白的行路难主要写了什么呢?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 【查看全文】

4 李白《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诗中重点词 【查看全文】

5 李白诗词《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的诗意赏析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诗写作者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前两句写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心绪,捕捉了 【查看全文】

6 李白《过崔八丈水亭》全诗翻译鉴赏

过崔八丈水亭 李白 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 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 闲随白鸥去,沙上自为群。 五言律诗《过崔八丈水亭》约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