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5-08-24 00:00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学生齐背这首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二、教学新课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3)思考下列问题:

  A、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B、《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C、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D、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云生”写白天,描绘远景。)

  E、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

  F、“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G、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三、写作方法

  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四、小结: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相关阅读
1 李白《太原早秋》

《太原早秋》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太原早秋》赏析: 此诗 【查看全文】

2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诗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诗中有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 【查看全文】

3 李白诗词《清平调》的诗意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 【查看全文】

4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诗人李白,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清新自然,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和传诵。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查看全文】

5 李白诗词《古风》(其十九)的诗意赏析

《古风》(其十九)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赏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 【查看全文】

6 《早发白帝城》李白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诗鉴赏 《早发白帝城》,又作《白帝下江陵》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年李白怀着强烈的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