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5-08-24 00:00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德国文豪歌德说过:“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歌德妙语录》)王玲湘老师对李白诗《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印证了文学大师的论断。《望天门山》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经过多年的探究和施教,内容和教法似乎都已成型,难有新见。但是王老师从语文科学的角度重新“探测”此诗,不仅确论了某些解说,并且开掘出了新意。试说如下。

  一、虽说“诗无达诂”,但解读诗歌还是要依据尽可能多的材料。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解读文学作品自然要尽可能地依据真实生活。王老师设计此诗教学,首要的问题就是准确解读本诗的字词句。本诗虽仅四句,但有些字词的解说不一,妨碍了对全诗的合理解读。王老师尽力研讨落实这几处不同的解说,甚至托我请教中国李白研究会的副会长薛天纬教授,得到了科学解答,对诗的解读有了科学的依据。比如“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字,流行解释为“回旋”,即“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教师用书》)但是,古今一些资料却证明天门山两岸之间并不“狭窄”,而是江面宽阔,“相去数里”,没有“激起回旋”之壮景。于是,王老师依据宋本,解读“回”为江水随着山势,“折北而去”。此说不仅确定了本诗“回”的意思,而且也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合理解读奠定了基础。试想,李白顺江舟行过天门山,如果两岸间江水回旋,波涛汹涌,舟船颠簸强烈,他怎能静心观赏“相对出”的山景呢?所以,这个“回”的正确解析,不仅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对全诗的合理解读。

  联想到当前不少教师备课时,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性的多,重视教学内容正确性的少。这违背了唯物辩证法“内容决定形式”的基本原则,造成了教学的低效率。对比王老师对教学内容的严谨考证,我们是不是应该朝这方面多加努力呢?

  二、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从造字角度说是“因义构形”,从阅读角度说要“因形求义”。因为,字义在古代多为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词是阅读的基础。因此,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关系能极大地提高古文阅读的效果。古代的“训诂学”,就是讲求明确字义,促进阅读的准确理解。这是符合汉字与汉语书面语内在规律的科学方法。王老师此课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她清晰地解析了“断、碧”等几个字的形义关系,进而深入解读相关诗句的意境。比如解析“碧”字,从珀从石,本义是青绿色的似玉美石,引申指青绿色。这解析不仅使小学生对“碧”义理解深刻,进而对“碧水东流”的意境有了形象的理解,而且传授了汉字知识,提高了小学生的识字兴趣,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收到了一教数得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碧”字的“珀”按照古音,本是声旁,由于音变,现在已不能对“碧”表音了,王老师就没有给小学生讲授此知识。这也见出王老师对因材施教的准确把握。

  联想多年的语文教学,基本是将识字与阅读分开,识字教学主教生字的形、音,极少顾及字义;阅读教学只顾分析和诵读,忽略汉字形音义的重要作用。读了王老师的这份课例,大家是否会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方法有所反思呢?

  三、诵读说明

  本课教学,王老师的目标之一是教学生朗读。不同以往的是,她的朗读指导不仅与理解字义、诗意紧密联系,而且根据诗意指导学生应该如何朗读。请看王老师对“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的朗读指导:

  它的停顿是二、二、三……这是一首写景诗,境界辽远,是“望”出来的,所以要读得慢一点,再慢一点,读出辽远的感觉。你跟着老师的手势读。

  朗读讲究快慢疾徐,但其语速不能凭着感觉随意走,而是根据文本内容的需要。在这里,王老师指导学生读慢一些,就是根据“望”所产生的辽远阔大的情景。而读慢一点,也是为了表现这辽远阔大的境界。这样指导朗读,既使学生知其然,也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朗读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有趣的是,对这句诗的朗读,王老师搞了一个所谓的“叠读”形式,即如“唱歌有重唱”。表面上看,这是在玩花样,其实,暗合朗读原理。古人唱歌有“一唱三叹”之说。这里“叹”是“和”(hè)的意思,“三”是多的意思。“一唱三叹”即一个人领头唱,多人和着唱。“天门中断楚江开”是很有气势的诗句,小学生独自很难读出气势。于是王老师采用“一唱三叹”的方法,在做过示范后,老师领读一句,学生依老师的节奏齐声朗读“楚江开”,以众读的气势表现山“开”的轰然气势,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诗意,体会到了朗读的重要。后面的一些朗读方式继续体现着这个教学目标。

  四、此课的创新处比较多,但因创新,就还有继续“探测到底”的空间。比如讲解“碧”义,如能进一步说明此字不仅表现了色彩,还写出了长江水的清澈平缓,就能言简意赅地解读出更美的意境。再如,“日”为红色多在早晨或傍晚,其他时间多为白色。本课解读“日”为红色,与青山绿水等构成绚烂的色彩。若能说明李白所“望”时间是早晨或傍晚,说服力就强了。当然,我的意见正应了本文开头所引歌德的话,即《望天门山》的解读和教法,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探测”。


相关阅读
1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品译文 早晨才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只 【查看全文】

2 《夜宿山寺》李白唐诗鉴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怕惊天上人。 李白诗鉴赏: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纪游写景短诗。 首句危楼高百尺,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 【查看全文】

3 李白《送长沙陈太守》全诗翻译鉴赏

送长沙陈太守二首 李白 【其一】 长沙陈太守,逸气凌青松。 英主赐五马,本是天池龙。 湘水回九曲,衡山望五峰。 荣君按节去,不及远相从。 【其二】 七郡长沙国,南连湘水滨。 【查看全文】

4 李白《清溪行》全诗翻译与赏析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 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 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 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 空悲远游子。 注释: ⑴清溪:河流名,在安徽境内。流经安徽贵池城, 【查看全文】

5 李白《行路难·其一》诗意赏析

《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的感慨。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高昂的气势,独特的 【查看全文】

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鉴赏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文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