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月下独酌(其一)》阅读笔记

发布时间:2015-10-06 00:00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的《月下独酌》共有四篇,但这一篇的知名度却远远高于其他三首,不但在现代被选为中学语文课文,在古时候,那句堪称绝妙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被写入了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中,比如,《声律启蒙》中就有“韩五鬼,李三人,北魏对西秦”的内容,将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与韩愈的《送五穷鬼文》并列一联。

  从整首诗的写作手法上分析,全诗以两句为单位不断进行“孤独”与“洒脱”的交叉碰撞,先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写出自己的孤独,随后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来写出自己的洒脱;接下来“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又描写孤独,而后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又是写了洒脱;到最后的部分,作者先是“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将孤独与洒脱的感受融入一起,然后再以一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将作者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用作全诗的收尾,在让人从文字中领略到矛盾冲突魅力的同时,也切身体会到了李白这个放荡不羁的浪子,其实也有着强烈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分析完写作手法,不禁又想到两个问题,为何李白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有强烈的孤独感,丝毫感受不到那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情趣?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为何不采用屈原惯用的那些草木君子来展开写作,却偏偏要去邀请远在天边却又是随时可见的月来饮酒呢?

  查看一些资料,我似乎弄明白了自己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虽然我并不敢确定。

  李白在天宝元年曾入长安为官,但是他的个性却决定了他与那个必须趋炎附势的官场环境格格不入。正如曾子所云,胁肩谄媚,病于夏畦,天宝三年,也正是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终于因忍受不了那个环境而选择罢官出游。但是,曾经写过“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他,从骨子里看,根本就是个放不下名利的人,不可能像毕卓那般“手持蟹螯,一生足矣”,所以,这首诗中才会出现这种洒脱与孤独的强烈碰撞,眷恋与放弃的矛盾冲突。

  而解答这个“月”的问题,也需要从创作背景入手。成诗的天宝三年,李白在离开长安后直奔洛阳,并在那里因自身知名度受到各级社会名流的热情款待,更有意义的是,李白在洛阳遇到了他一生的挚友杜甫,李杜二人相见恨晚,随后结伴同游开封。在这首诗的末尾,李白写道“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仔细品读,这两句似乎指的就是李杜二人同游,而后一句“永结无情游”虽被翻译成“愿意永远结成忘情好友”,但是为何李白在这里不用别的字来指代友谊,却偏偏要用一个“游”字呢?——所以我的结论是,这首诗中的“月”,指的就是李白的挚友,杜甫。


相关阅读
1 李白字什么号什么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 【查看全文】

2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宣城见杜鹃花》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赏析: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 【查看全文】

3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知人论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 【查看全文】

4 李白诗词《行路难》的诗意赏析

《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高昂的气势,独特的艺术魅力, 【查看全文】

5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阅读笔记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 【查看全文】

6 李白诗词《客中作》的诗意赏析

《客中作》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赏析】: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