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日即事》李白

发布时间:2016-03-04 00:00

  此诗完全洗尽了李白的豪迈之气。诗中说菊花两次遭到采撷,是在暗喻自己的从政经历,以此表达内心的苦闷。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注释】

  ①觞(shāng):盛着酒的酒杯。

  ②两重阳:唐俗,京城的人们常在重阳后的一天再次宴会赏菊,故九月十日有“小重阳”之称。

【译文】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赏析】

  此诗与《九日龙山饮》,同作于当涂。这首诗是李白历尽人世沧桑之后的作品。

  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

【作品辑评】

  《岁时广记》卷三五引《岁时杂记》:“都城士庶,多于重九后一日再集宴赏,号小重阳。”王琦《李太白文集》注:“菊以两遇宴饮,两遭采掇,故有太苦之言。”

  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云:“九日登高而采菊者,重阳之故事也。十日而复登焉,似乎两重阳矣。菊花再折,何太苦邪?菊非有所苦也,白诗善谑,体物悉情,化无为有,后世遂以为名言。诗人风流,千古一人也。”

  严羽评本《李太白诗集》云:“摘苍耳何其趣,苦菊花何其颓,岂仙官之典亦为逐败耶。”严评本载明人批:“此亦是乱道派。”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诗的格调情趣完全相同,把李白豪迈之气差不多洗脱干净了。简单二十个字,不仅仅在惜花,而且在借花自惜。他的一生也是遭了两次大蹭蹬的——赐金还山与长流夜郎。花遭两次重阳,人遭两次重伤。语甚平淡,而意却深远,好像在对自己唱安眠歌了。”


相关阅读
1 李白诗词《清平调词三首》的诗意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 【查看全文】

2 《梁园吟》李白唐诗赏析

《梁园吟》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大致可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前半偏重叙事,后半偏重抒情。 梁 园 吟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 【查看全文】

3 李白《上李邕》

《上李邕》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 【查看全文】

4 李白《折杨柳》全诗赏析

折杨柳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注释: 1、摇艳句 【查看全文】

5 李白诗词赏析《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是诗人在东下江陵途中所作,表现了诗人重获自由时欢畅轻快的心情。 首句是写诗人 【查看全文】

6 赏析李白《哭晁卿衡》

导语: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作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 侍、镇南都护等职。与当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