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东山二首(其一)》李白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7-02-16 00:00

  《忆东山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东山是东晋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的地方。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忆东山二首(其一)》李白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忆东山二首

  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注释】

  ⑴施宿《会稽志》:东山,在上虞县西南四十五里,晋太傅谢安所居也。一名谢安山,巍然特出于众峰间,拱揖亏蔽,如鸾鹤飞舞,其巅有谢公调马路,白云、明月二堂遗址,千嶂林立,下视沧海,天水相接,盖绝景也。下山出微径,为国庆寺,乃太傅故宅。旁有蔷薇洞,俗传太傅携妓游宴之所。

  【白话译文】

  其一

  东山我很久没有回去了,不知昔日种在洞旁的蔷薇又开过几次花?

  环绕白云堂的白云是不是仍自聚自散?明月堂前的明月不知落入谁家?

  【创作背景】

  东山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的地方。据施宿《会稽志》载:东山位于浙江上虞西南,山旁有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的地方;山上有谢安所建的白云、明月二堂。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初在京待诏翰林时作。

  【赏析】

  东山位于浙江上虞县西南,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于此。山旁有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的地方;山上有谢安所建的白云、明月二堂。

  李白向往东山,是因为仰慕谢安。这位在淝水之战中吟啸自若,似乎漫不经心地就击败苻坚百万之众于八公山下的传奇式人物,在出仕前就是长期隐居东山。当匡扶晋室,建立殊勋,受到昏君和佞臣排斥时,又曾一再辞退,打算归老东山。所以,在李白看来,东山之隐,既表示对于权势禄位无所眷恋,但又表示不妨在社稷苍生需要的时候,出而为世所用。李白向往的东山之隐,和谢安式的从政是相结合的。在陶醉自然、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于政治,而当身居朝廷的时候,又长怀东山之念,保持自己澹泊的襟怀。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大约正在长安。唐玄宗亲自下诏召他进京,看来是够礼贤下士的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象谢安那样大展雄才的机会。相反,由于诗人的正直和傲慢,却招惹了权贵的忌恨。从“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可以看出,诗人在默算着离开“东山”(实际上指进京以前的隐居之地)的时日。时光易逝岁月如梭。他有象谢安与东山那样的离别,却未成就象谢安那样的功业。因此,在诗人的沉吟中,已经包含着光阴虚度、壮怀莫展的感慨了。当初,诗人告辞东山时,是为了实现匡国济世之志。但如今在帝城久久滞留却毫无所成,又怎能对得起东山的风物呢?

  所以“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两句中所包含的感情,一方面是向往,一方面又有一种内疚,觉得未免辜负了那儿的白云明月。

  这首诗应该看作是李白的“归去来辞”。他向往着东山,又觉得有负于东山。他无疑地是要归去了,但“东山”是和谢安这样一位政治家的名字结合在一起的,向往东山,既有隐的一面,又有打算待时而起的一面。“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他的东山之隐,就包含着这样一种情愫。诗中李白隐以谢安这样一个人物自比,又用白云、明月来衬托自己的形象,那东山的白云和明月的澹泊和明洁;而李白的情怀,便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了。


相关阅读
1 李白诗词《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诗意赏析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前四句写诗人下山归途所见,中间四句写诗人到斛斯山人家所见,末六句写两人饮酒交欢及诗人 【查看全文】

2 《临路歌》李白

临路歌 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诗鉴赏 这首诗题中的路字,可能有误。根据唐代李华在《 【查看全文】

3 李白诗集大全

1、《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2、《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查看全文】

4 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江夏别宋之悌 【查看全文】

5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 【查看全文】

6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