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下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不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赏析】:
这是李白经过下邳(在江苏睢宁)圯桥时写的一首怀古之作。诗饱含钦慕之情,颂扬张良的智勇豪侠,其中又暗寓着诗人的身世感慨。张良,字子房,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重要谋臣。诗起句“虎啸”二字,即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其叱咤风云的业绩。但诗却用“未”字一笔撇开,只从张良发迹前写起。张良的祖父和父亲曾相继为韩国宰相,秦灭韩后,立志报仇,“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皇”(《史记。留侯世家》)。“破产不为家”五字,点出了张良素来就是一个豪侠仗义、不同寻常的人物。后两句写其椎击秦始皇的壮举。据《史记》记载,张良后来“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诗人把这一小节熔铸成十个字:“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以上四句直叙之后,第五句一折,“报韩虽不成”,惋惜力士椎击秦始皇时误中副车。秦皇帝为之寒栗,赶紧“大索天下”,而张良的英雄胆略,遂使“天地皆振动”。七、八两句“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写张良“更姓名潜匿下邳”,而把圯桥进履,受黄石公书一段略去不写,只用一个“智”字暗点,暗度到三句以后的“曾无黄石公”。“岂曰非智勇?”不以陈述句法正叙,而改用反问之笔,使文气跌宕,不致平衍。后人评此诗,说它句句有飞腾之势,说得未免抽象,其实所谓“飞腾之势”,就是第五句的“虽”字一折和第八句的“岂”字一宕所构成。
以上八句夹叙夹议,全都针对张良,李白本人还没有插身其中。九、十两句“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这才通过长存的圯桥古迹,把今人、古人结合起来了。诗人为何“怀古钦英风”呢?其着眼点还是在现实:“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此两句,句法有似五律中的流水对。上句切合圯桥,桥下流水,清澈碧绿,一如张良当时。岁月无常,回黄转绿,大有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慨。下句应该说是不见张子房了,可是偏偏越过张子房,而说不见张子房之师黄石公。诗人的用意是:当代未尝没有如张良一般具有英风的人,只是没有象黄石公那样的人,加以识拔,传以太公兵法,造就“为王者师”的人才罢了。表面上是“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实际上,这里是以曲笔自抒抱负。《孟子。尽心下》云:“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表面上孟子是喟叹世无孔子,实质上是隐隐地以孔子的继承人自负。李白在这里用笔正和孟子有异曲同工之处:谁说“萧条徐泗空”,继张良而起,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诗人《扶风豪士歌》的结尾说:“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可以看作此诗末两句的注脚。
一首怀古之作,写得如此虎虎有势而又韵味深长,这是极可欣赏的。
相关阅读
1 李白诗《望天门山》原文赏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 【查看全文】
2 李白《荆门浮舟望蜀江》译文及鉴赏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 荆门浮舟望蜀江 李白 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 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江色绿 【查看全文】
3 李白桃花的诗句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看看下面的李白桃花的诗句吧! 李白桃花的诗句 【唐】李白 访戴天山道土不遇 犬吠水 【查看全文】
4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李白唐诗全诗赏析《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在翰林院读书遣闷,有感而作,写给集贤院学士们的。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⑴ 晨趋紫禁中⑵,夕待金 【查看全文】
5 李白经典的诗句李白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诗句,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1、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李白《西施》 2、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李白《西施》 3、秀 【查看全文】
6 李白故里的现实意义【导读】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