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赠荷花》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2015-03-26 00:00

  《赠荷花》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也是一首有深刻思想内容的古诗。我国民间长期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李商隐的这首七言古诗,形象地表现了和这谚语相似的可贵思想。作者说,一般人总是重视花,不重视叶。花栽在金盆里,叶子却让它落地成为尘土。但荷花的红花绿叶,却配合得很好,它们长期互相照映,一直到绿叶减少,红花谢落,使人觉得很愁怅的时候。这样就写出了荷花荷叶的共同命运,而且写得很有感情。

  赠荷花

  唐 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hàn dàn),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翻译:

  人世间的花和叶是不同等的,花被供入金盆,叶却归于尘土.

  只有绿色的荷叶衬着红色的荷花,不管是卷是舒都随性自然.

  这花和叶长久的互相映衬,等到翠色减少红色凋零时,真让人愁煞心肝.

  另一种版本

  世间的花和叶是不同等的,一般人总是重视花,不重视叶。

  唯有碧绿的荷叶衬着未开的荷花,无论是开放还是合拢的都是天然本性。

  荷花与荷叶长时间互相交映,一直到荷叶减少,荷花凋谢时,真是令人愁苦至极。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一旦被慧眼识中。便移栽金盆,倍受呵护。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花入盆,叶作尘,这是世间花和叶的各自的命运。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惟有”二字,同中取异,以下四句,全承它而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这首诗,却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任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以花性写人性,立意新奇。

  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主要表现同衰。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同时,也实际表达了诗人自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寓意明显,表达直露,节奏明快,与李商隐很多诗歌的含蓄委婉不同,体现了他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作者小传】: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谿(xi)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因受牛李党争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浓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赠荷花》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1.李商隐《柳》全诗翻译赏析

2.李商隐《赠荷花》翻译及赏析

3.李商隐《嫦娥》古诗翻译与赏析

4.李商隐《马嵬》全诗翻译与赏析(2)

5.李商隐《夜雨寄北》诗歌鉴赏

6.锦瑟 李商隐

7.无题 李商隐

8.嫦娥李商隐

9.李商隐的诗《霜月》

10.李商隐的诗《瑶池》


相关阅读
1 李商隐《端居》诗词鉴赏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鉴赏】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 【查看全文】

2 李商隐唐诗《寄令狐郎中》

《寄令狐郎中》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之一,这是诗人闲居洛阳时所作。这首诗以感谢故人关心之名籍以修好,意在不言,诗中有感念旧恩故交之意,却无卑屈趋奉之态。 寄令狐郎中 【查看全文】

3 李商隐诗关于爱情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 【查看全文】

4 《嫦娥》李商隐

嫦 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诗鉴赏: 《嫦娥》这首诗不是吟咏嫦娥的。它写了诗人的一种情绪,一种对人,或者对 【查看全文】

5 哭李商隐原文赏析

生平简介 崔珏,字梦之,大中进士。官至侍御史。存诗一卷。 和友人鸳鸯之什(其一) 崔珏 翠鬣红毛舞夕晖, 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岛犹回首, 只渡寒塘亦并飞。 映雾尽迷珠殿 【查看全文】

6 李商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