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玄都观

发布时间:2016-12-15 00:00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这句诗出自诗人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诗篇。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以及玄都观桃花赏析,欢迎阅读!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赏析

  这首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其文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和上一首一样,此诗仍用比体。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如红霞”的满观桃花,“荡然无复一树”,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观览的菜花。这两句写出一片荒凉的景色,并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与前首之“玄都观里桃千树”,“无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强烈的对照。下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可是,上次看花题诗,因而被贬的刘禹锡现在倒又回到长安,并且重游旧地了。这一切,哪能料得定呢?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再就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则以桃花比新贵,与前诗相同。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而桃花之所以净尽,则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刘禹锡玄都观两诗,都是以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除了寄托的意思之外,仍然体现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这种艺术手法是高妙的。

  刘禹锡《玄都观桃花》赏析

  玄都观桃花——[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注释】

  玄都观(ɡuàn):唐代长安近郊的道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京城的街道上,人来人往,飞尘迎面扑来。紫陌,京城的街巷。红尘,闹事喧嚣的飞尘。紫陌、红尘,形容街市繁华,车马行人众多。

  无人不道看花回: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都是去玄都观看桃花的。不道,不说,这里有“不是”的意思。

  桃千树:千株桃花。千,此为不确定数。

  刘郎:诗人自己。

  【古诗今译】

  在京城那尘埃扑面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从玄都观看花归来的行人。玄都观里种了上千株桃树,满城的人都去观赏,而这些桃树都是我贬官离开长安后栽种的。

  【赏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一作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代中山王刘胜后裔,因此也算河北中山人。贞元九年(793)进士,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王叔文失败,他牵连坐罪,被贬为朗州(今河南省常德县)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这首诗,不料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再次被贬为连州刺史。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人在作品里把玄都观的千株桃树比作朝廷中的新贵,因此作品一起笔便暗示了新贵声势显赫,满朝趋奉的情景;后面两句则讽刺他们是作者离开朝廷后才爬上高位的政治暴发户,表示了极大的鄙视。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作品名曰《玄都观桃花》,可诗人开篇却并未写桃花,而是极力渲染京城大街小巷喧闹的场面,写观花归来的人,用意何在?“紫陌红尘拂面来”,京城里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喧闹不堪,尘土飞扬,这是去玄都观看花的人闹得吗?不是。那又是谁呢?作品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让读者去想,想其中暗喻的那些依靠阿谀奉承起家的新权贵们,是那些人把京城搞得乌烟瘴气,烟尘扑面。再看看“无人不道看花回”。在这里,诗人写“看花”,没有去,只写了回,并且是“无人不道”,这四个字巧妙地再现了人们看花以后归途中的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态。这流露于外的心情、神态,有看花的真实感受,更应该有攀附权贵的奸佞小人的洋洋自得。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意为玄都观里的上千棵桃树都是我离开京城后才栽种的。但是,这只是表面,不是诗人要表露的本质所在。诗句蕴含的深刻意义在于告诉人们:那些新贵们都是“我”被贬离开京城之后靠阿谀献媚攀爬上高位来的,根本不值得一观。借题发挥,讽刺那些政治暴发户,表达了诗人内心极大的鄙视和无情的讽刺。


相关阅读
1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西塞山怀古⑴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 【查看全文】

2 刘禹锡秋风引译文

在偏远的南方,诗人刘禹锡度过很漫长的贬谪生活,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诗《秋风引》。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秋风引译文 【查看全文】

3 望洞庭赏析 刘禹锡

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 【查看全文】

4 刘禹锡墓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永贞革新的重要人物之一。 【诗人简介】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 【查看全文】

5 西塞山怀古导学案

刘禹锡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一、诗人名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进士,贞元末 【查看全文】

6 刘禹锡是个怎样地人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出自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诗句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也出现了许多的文人雅士,其中出名的文人刘禹锡是个怎样地人呢? 刘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