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峒氓》柳宗元唐诗鉴赏

发布时间:2015-02-25 00:00

  柳州峒氓

  柳宗元

  郡城南下接通津,

  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

  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

  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

  欲投章甫作文身。

  柳宗元诗鉴赏:

  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十年期间,心情一直很郁闷,经常纵情于山水以消忧,不大与人民接近。调任柳州刺史后,思想有所转变。他想到柳州尽管比永州更远离中原,地更偏僻,条件更差,但自己身为一州的长官,与过去在永州任司马闲职时已不同,有了政治实权,在这里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于是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关心他们的疾苦。《柳州峒氓》这首诗,就是写他在柳州和峒氓生活接近的情况的。

  头二句写初到柳州时的感受。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这两句是说:柳州城南有一个四通八达的柳江渡口,从那里经过的是穿着特殊服装的少数民族人民,与他们言语不通,难以亲近。这两句是总起,“不可亲”三字,深含感叹之情,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中间四句接着写峒氓的生活、习俗。

  柳州峒氓,多住在山村,日常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盐,要到郡城集市去买,所以三、四两句接着描写他们赶集的情景:“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这两句是用倒置法,意思是说:峒氓们用绿色的荷叶包着饭去赶集买盐,买好了盐就用宽大的青箬竹叶裹着带回山村去,往返甚是辛苦。

  第五句写峒氓御寒之物。

  “鹅毛御腊缝山罽”,御腊,就是御寒的意思。

  腊,腊月,即阴历十二月,是天气很冷的时候,罽(jì记),用毛做的毡子一类东西,这里指用鹅毛缝制的被子。这句是说,在天气寒冷的腊月里,峒氓们用鹅毛制成的被子来抵御寒冷。

  下句接着写峒氓的迷信风俗。

  “鸡骨占年拜水神”。“鸡骨占年”,是峒氓的迷信风俗,以为占卜可以知道年景的好坏。“拜水神”,即向水神礼拜。这句是说:峒氓们用鸡骨去占卜,问水神祈祷一年的好收成。

  以上四句描写了柳州峒氓的贫苦生活和迷信风俗,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三、四两句如画。

  最后两句抒写心意,表示愿意随俗。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指代士大夫的服装。文身:在身上刺画花纹。这是古代越地的一种习俗。《庄子·逍遥游》里说:宋国人到越国去贩卖章甫这种礼帽,越国人断发文身,用不着这种礼帽。这里化用这个故事,表示愿意随俗。以上两句意思是说,我不乐意只在公庭上通过译员来和峒氓接触,而宁愿抛掉中原的士大夫服装,随峒氓的习俗,在身上也刺上花纹,学习他们的样子,与他们亲近。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描写出诗人和柳州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接近的情况。起初虽然感到“异服殊音不可亲”。最后却“欲投章甫作文身。”诗人自己本来不信神,而民间有迷信风俗,但他不肯疏远他们,而愿意和他们在一起,表现出了入乡随俗的思想。

  对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地方官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

  正因为这样,他在柳州刺史任上,施政能够从人民的生活实际出发,为他们兴利除弊,做了不少有利于民的好事,如减轻赋税,引导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特别是想方设法赎回许多被典质的贫苦人民的子女,使他们从奴隶的命运中解放出来,因此作者任柳州刺史虽仅四年便病逝了,却一直深为柳州人民感激和怀念不已。至今柳州还有纪念他的“柳侯祠”。


相关阅读
1 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

导语: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是唐代着名的才子,是家喻户晓的诗人,更是一位爱国的政治家,是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介绍, 【查看全文】

2 柳宗元的改革思想与人格魅力

为什么说柳宗元是一代宗师?他又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 柳宗元从小立志报效国家,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冉溪》)。他刻苦攻读,积极进取,贞元九年(793)21岁考中进士,步 【查看全文】

3 柳宗元曾是“名门之后”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河东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是好友,并称韩柳。 唐朝人总是喜欢说自己祖上出身高,许多是不可 【查看全文】

4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注释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 【查看全文】

5 柳宗元散文的特点

导语: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他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居功至伟。无论是山水游记、传记散文,还是寓言故事,都能在继承前人的基 【查看全文】

6 读柳宗元《惩咎赋》

《惩咎赋》作于元和三年(公元 808 年)秋。《柳河东全集》本《赋》题解云:盖为永州司马时作于元和三年秋也。何以知之?《赋》写有逾再岁之寒暑句。柳母卢氏卒于元和元年五月十五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