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全诗如下:
出塞二首(其二)
作者:王昌龄(唐)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二首(其二)【诗文解释】
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出塞二首(其二)【词语注释】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出塞二首(其二)【诗文赏析】
骅骝骏马,是再好不过的马了,还要给它配上再美不过的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马上骑手的威风。这英武的骑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错刀)奋战沙场的。这骑士披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鏖战而归。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的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实在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从耿耿赤心发出的雄壮的呐喊,也分明寄寓着诗人的殷切希望。
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迎接战斗的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看似血腥的场景描写战士的内心——热血并未因为战斗的结束而冷却。这种激烈肃杀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飒爽英姿和激昂振奋的风貌。
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
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出塞二首(其二)【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王昌龄。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相关阅读
1 从军行(三首)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从军行》 第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 青海上空的 【查看全文】
2 王昌龄经典语录王昌龄经典语录有哪些呢?王昌龄是家喻户晓的诗人,是才华洋溢的文学家,备受人们的推崇。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王昌龄经典语录,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所见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 【查看全文】
3 王昌龄做过哪些事王昌龄做过哪些事呢?关于王昌龄的故事大家知道多少呢? 投笔从戎 大约二十岁,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 【查看全文】
4 春宫曲 王昌龄这首诗体现出王昌龄七绝诗的风格,是王昌龄流传千古的佳作。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译文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 【查看全文】
5 王昌龄的出塞的意思导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让人感到非常悲伤以及沉重,是来自诗人王昌龄的诗作《出塞》。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的出塞的意思,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出塞 【查看全文】
6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此诗《采莲曲》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一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