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二

发布时间:2016-09-06 00:00

  王昌龄的从军行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从军行·其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

  1.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2.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译文】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赏析】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相关阅读
1 青楼怨原文翻译 王昌龄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的诗《青楼怨》的原文以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查看全文】

2 诗人王昌龄的生平

王昌龄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生平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 【查看全文】

3 龙标野宴 王昌龄

王昌龄《龙标野宴》讲述了坎坷的人生道路,以及抒发诗人不屈服于命运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龙标野宴 作者: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 【查看全文】

4 送魏二王昌龄翻译

《送魏二》的作者是王昌龄,全诗要如何进行翻译呢?下面来学习下!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 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 【查看全文】

5 古诗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出自诗人王昌龄的作品《从军行》,是非常著名的边塞诗作,深受人们的喜爱。 《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 【查看全文】

6 闺怨王昌龄

王昌龄善于用七言绝句表达女子心中复杂的心理变化,其中,名作《闺怨》是极佳的七言绝句代表作。 《闺怨》 作者: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