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王昌龄的出塞

发布时间:2016-10-12 00:00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哀叹国无良将的边塞诗作,表达了他对战事的担忧以及爱国的情感。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赏析其一】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相关阅读
1 分析王昌龄边塞诗特色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唐代是一个诗歌艺术天才成批涌现的时代。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中外文化的融合造就了 【查看全文】

2 春宫曲 王昌龄

这首诗体现出王昌龄七绝诗的风格,是王昌龄流传千古的佳作。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译文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 【查看全文】

3 王昌龄《塞下曲》诗意

王昌龄的《塞下曲》诗意是什么呢?王昌龄的《塞下曲》是家喻户晓的边塞诗篇。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的《塞下曲》诗意,欢迎大家阅读。 塞下曲 作者:王昌龄 年代:唐 体裁:乐 【查看全文】

4 送柴侍御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昌龄

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是为了好友柴侍御所作,诗作中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译文】 沅江的波浪 【查看全文】

5 王昌龄古诗《塞下曲》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这首诗旨在表现战争的残酷以及军旅生活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作者: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 【查看全文】

6 王昌龄:出塞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