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其二情感

发布时间:2018-01-02 00:00

  《从军行》是王昌龄的经典作品,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其二情感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写作背景

  王昌龄漫游河南后,就是河北,然后陕西,最后回到长安。

  当时是公元724年,王昌龄35岁,漫游历时5年,回长安有一个目的,参加科举,结果失败。

  没找到诗人为这次失败专门写的诗,感觉情绪影响不大,然后继续漫游,这次主要方向是西北边塞。

  诗人的黄金时刻来了,这期间的作品名响千古,就是他的著名边塞诗。

  从军行王昌龄其二中的情感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相关阅读
1 《闺怨》全诗鉴赏

王昌龄的《闺怨》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闺怨:少妇的幽怨。闺 【查看全文】

2 青楼怨原文翻译 王昌龄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的诗《青楼怨》的原文以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查看全文】

3 闺怨 王昌龄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 【查看全文】

4 《春宫曲》王昌龄

《春宫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讲述的是个歌女卫子夫为皇后而废弃陈皇后一事,揭露了帝王腐朽生活。 春宫曲⑴ 昨夜风开露井⑵桃,未央⑶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⑷新承⑸宠 【查看全文】

5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赏析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 【查看全文】

6 从军行王昌龄其一答案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其一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