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使至塞上》原文鉴赏

发布时间:2015-08-12 00:00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⑥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⑦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⑧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⑨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⑩长河:黄河。

  ⑾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⑿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⒀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⒁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⒂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译文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相关阅读
1 王维《栾家濑》注释翻译与赏析

栾家濑 王维 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词语注释: ①濑:石沙滩上流水湍急处。 ②飒飒:风雨的声音。 ③石溜:石上急流 作品译文: 山谷中的溪水蜿 【查看全文】

2 王维给孟浩然写的诗句

《留别王维》是孟浩然四十岁时,进京赶考不第后,准备再回襄阳隐居,临走时留给王维的一首诗,我们看看下面吧! 王维给孟浩然写的诗句 全诗如下: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 【查看全文】

3 王维诗《汉江临眺》原文赏析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六年(738),王维自河西塞外返回长安。二十八年(740),升为殿中侍御史。当年秋冬之际,知南选,赴岭南主持当地官吏选拔。他途经襄阳(今湖北襄樊),泛舟汉江, 【查看全文】

4 王维的人生智慧浅析

王维的创作代表的是盛唐时代的风格,作品中充满佛禅义理,同时也洋溢着人生智慧和生存哲学。 王维青年时期极为得意,21岁中进士第,官居大乐承,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有了实现的 【查看全文】

5 王维鹿柴的赏析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查看全文】

6 王维《出塞作》诗歌鉴赏

出塞作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本诗原注说:时为御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