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新秋夜寄诸弟》是韦应物的作品,这首诗虽是古体,但有些诗句却清丽而又对仗工稳,情深而又不独溺于己情,表现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
新秋夜寄诸弟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②,况自抱微痾。
无将③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翻译
相隔两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这晚上,能与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高高梧桐树飘落一片枯叶,独坐在空空的书斋里,思念着故乡亲人。朝廷对我刚刚委以重任,我生怕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虽然十分思念诸弟,但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以致颜鬓苍老,岁月失时。
注释:
①此诗作于公元783年。这一年初夏韦应物外调为滁州刺史,因秋来思念诸弟,感秋有此作。
②人瘼:人民的疾苦。③无将:不要。
全诗赏析
《新秋夜寄诸弟》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作,它表现出了一位忧国忧民的政府官员的矛盾心情,诗文内容由恩弟至优民,由家事至国事,情绪沉重凄惋,令人动容。
首二句言新秋,但从中已流露思弟之苦:“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这两句,“俱秋夕”的“俱”字,从两地落笔,点出与弟相思难会之苦;而秋风萧索之夕,更从季候中烘衬出一层悲凉之色。“共星河”的“共”字,反衬出除“星河”而外,其他别无可共。从而使人由今夕而想到已往。昔日在京,家庭欢聚,同桌共餐,携手同游,文津共渡,诗文同赏,无话不论,何等欢欣;而今“共望”的,却只“星河”在天。一个“共”字,反衬出诗人极其寂寞之感,透出诗人极其忆昔之情。
如果说首二句,把兄弟的相思和思归之心还暗藏于字面之后,那么,次二句的这种感情表现得就更加明显了:“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俗话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高大的梧桐树上,秋风偶吹黄叶落地,便引起诗人无限的思归之情。“高梧”对“空斋”,虽是衙署中实有之景,却正契合着诗人心境空寂的情愫;“一叶下”对“秋思多”,表面是因果关系的对仗,好像因“叶下”而生“归思”之想,而实则是因“归思多”才更注意了节候的变化,由此衬出诗人思念诸弟之殷切。
念弟思归毕竟是个人小事,从政爱民才是职责大事。作为清正的官吏,诗人在这一点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因而接下去写道“方用忧民瘼,况自抱微痾。”为递进之语,为尾联内容转折作铺垫。“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两句的言下之意是一定要好好从政爱民,切不可因思念诸弟而使岁月蹉跎。劝勉自己不要因念诸弟而变得苍老,正说明思弟情深,难于忘怀。
这首诗语言浅近,感情深挚,诗人能把个人小事置于从政大事之下,体现了一位清正官吏应有的思想品格。诗虽是古体,但有些诗句却清丽而又对仗工稳,情深而又不独溺于己情,表现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
相关阅读
1 韦应物怎么读
大家是否相信作为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一,被司空图评其诗冲淡的韦应物,少年时候却是一个一字不识、横行乡里的纨绔子弟。下面和小编一起看看韦应物 【查看全文】
2 韦应物《幽居》韦应物的《幽居》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幽居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⑴。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⑵。 微雨夜来 【查看全文】
3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阅读训练及答案引导语:《寒食寄京师诸弟》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寄托了作者的思乡念亲之情,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 【查看全文】
4 韦应物 西塞山引导语:《西塞山》的作者是韦应物,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93卷。西塞山风景区位于黄石市城区东部长江南岸,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这首诗。 西塞山 唐韦应物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 【查看全文】
5 韦应物《寄令狐侍郎》引导语: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寄令狐侍郎》是韦应物的作品之一。全诗如下: 寄令狐侍郎 韦应物 三山有琼树,霜雪色逾新。始自风尘交,中结绸缪姻。 西掖方掌诰,南宫 【查看全文】
6 韦应物《登楼寄王卿》阅读答案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创作背景是诗人独自攀山登楼,目睹四野一片荒凉景象,感慨万千,不由想起以往与王卿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于是下了这首七绝。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