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笑令韦应物

发布时间:2016-08-26 00:00

  唐代诗人韦应物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全诗如下:

  调笑令·胡马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注释】

  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译文】

  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定格】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赏析】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

  而“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又写这匹马在风沙中、在大雪中迷失道路,不停地奔波,孤独地嘶鸣,惶惑不安地四处张望,寻找着、呼唤着伴侣。仔细揣摩,就会发现其中有两点矛盾:一,“放”马不会在风雪中;二,既然“放”马,马必有主人,不会迷路。产生这些矛盾不能归结于艺术高于生活,是因为作者把马当作人来写。如果将马看作是戍卒的象征,就合情合理了。“迷路”是戍卒的感觉,与“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意近,而春秋代序,年复一年,在塞外无边风沙中长期戍守正是戍边战士的生活。

  此词用准确精炼的词语,含蓄曲折地表现了马的情绪,即戍边战士的情思。“远放”、“独嘶”、“无穷”这三个词都有一定的相对性,远对近,独对偶,无穷对有尽。正是这种相对性的张力表现了戍卒在此种情境中对彼种情境的向往。即戍卒从内地被遣放到边疆的感受、征戍生活的艰苦和思亲盼归的心绪。轻松的笔调表现深刻的主题,平浅的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淡笔勾勒的画面浸润着浓郁的感情。


相关阅读
1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诗文鉴赏

引导语:韦应物的《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整首诗的笔调都是含蓄的,诗人有意遮掩自己过分哀伤的情感,表面平淡,内涵深厚。下面是关于《初 【查看全文】

2 《采玉行》 韦应物

韦应物的《采玉行》主要反映采玉工人的痛苦生活,表现出浓厚的悯农情绪。 采玉行 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 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 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 【赏析】 陕西 【查看全文】

3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韦应物的《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格调古朴雅致、安闲恬淡,给人玩味不尽的艺术体验。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⑴ 怀君属秋夜⑵,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 【查看全文】

4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阅读答案及赏析

引导语:《寒食寄京师诸弟》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诗人寒食节思亲的感情。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及赏析。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 【查看全文】

5 唐才子传韦应物

引导语: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才子传, 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撰者元代辛文房。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唐才子传 》中关于韦应物的记载 【查看全文】

6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原文

韦应物的《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议论风情人物,大有长官胸襟。叙事,抒情,议论相间,结构井然有序。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⑴ 兵卫森画戟⑵,宴寝凝清香⑶。 海上风雨至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