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下面是《闻雁》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闻雁
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
注释: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夏天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阅读训练题
⑴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⑵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2分)
⑶赏析首句的妙处。(2分)
参考答案:
⑴ A
⑵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看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忽然听到南归的大雁自远而近传来声声鸣叫。
⑶运用设问的手法(1分),写家乡遥远,不知在何处,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1分)。
二:
(1)韦应物的《闻雁》借秋雨雁鸣来抒发思乡怀切的句子是: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2)诗中表现漫漫长夜、绵绵秋雨,诗人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的诗句是: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赏析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相关阅读
1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译文
韦应物的《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人联想到世事的难测,写得很有情致,也吐露了自己被罢官以后的心情。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⑴ 凄凄去亲爱⑵,泛泛入烟雾 【查看全文】
2 滁州西涧 韦应物全文拼音滁州西涧是韦应物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滁州刺史任上。以下是全文拼音,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查看全文】
3 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翻译韦应物的《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从容落笔,浅浅着墨,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格调古朴雅致、安闲恬淡,给人玩味不尽的艺术体验。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⑴ 怀君属秋夜⑵,散步 【查看全文】
4 韦应物简介资料综韦应物生活的时代、生活经历和诗人的性格倾向以及审美倾向,我们可以得出诗人众多诗歌风格的原因,也可以看出诗人不同的审美追求。下面是韦应物的个人简介,欢迎阅读。 韦应 【查看全文】
5 韦应物拼音中国唐代诗人韦应物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下面是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的小编和大家分享关于的韦应物的简介,欢迎阅读。 韦拼音:[wi] 应拼音:[yng] 物拼音: 【查看全文】
6 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及译文韦应物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及译文吧! 滁州西涧 唐代: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