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的《蓝岭精舍》

发布时间:2016-08-19 00:00

  《蓝岭精舍》是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诗作。此诗生动地描绘了蓝岭寺观独特的景物和环境,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游览快感,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闲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原文:

  蓝岭精舍

  韦应物

  石壁精舍高,排云聊直上。

  佳游惬始愿,忘险得前赏。

  崖倾景方晦,谷转川如掌。

  绿林含萧条,飞阁起弘敞。

  道人上方至,深夜还独往。

  日落群山陰,天秋百泉响。

  所嗟累已成,安得长偃仰。

  赏析:

  本诗生动地描绘了蓝岭寺观独特的景物和环境,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游览快感,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闲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四句是写蓝岭精舍特殊的山势位置和登临的快感。“石壁精舍高,排云聊直上。”这两句特写石壁高耸入云。寺观构筑于天设神造的千丈绝壁之上,因而就愈显得高峻,“排云直上”写出了寺观高入青云白云的壮观景象。接下去,“佳游惬始愿,忘险得前赏。”

  “佳游”和“忘险”,写出游特别险要的寺观时独有的情趣和快感;而“始愿”和“前赏”,都是指在未游蓝岭精舍之前的构想;精舍兀立于千丈绝壁,耸入云端;在佛道盛行的唐代,精舍中的壁画雕塑自然也会美奂美伦,再加上关于佛道神奇传说,使得登游如临仙境,所以说“佳游惬意”,满足了早已有之的“始愿”、“前赏”,使精神获得极大的满足。

  次四句是写登寺观俯视山下和游赏寺景的情形。

  由于立壁千丈的寺观向前倾斜,大有遮天蔽日之势,所以从寺观俯瞰山下,颇有“崖倾景方晦”之感。

  “晦”即昏暗”;由于山崖又高又斜,山下景物受其遮挡而或明或暗,一个“晦”字,写出了这一独特现象。沿崖而游,峰回路转,终于看到了山下的平川。

  但因山势极高,使得山下的平川显得极小极小,所以说“谷转川如掌。”再看到寺观中的树木,有的是近年新栽,郁郁葱葱,繁茂喜人;有的是千年古木,枝老叶苍,如盘龙蛇,所以说“绿林含萧条”。“萧条”

  二字,含有苍老、静寞之意,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萧条冷落。再看那些飞阁,楼台,却又那么开阔壮观,所以说“飞阁起宏敞”。一个“含”字,透出林木新古相杂之趣;一个“起”之,颇见天设神造、巍峨壮观之境。

  最后六句,是写借宿在蓝田精舍的所闻所感:“道人上方至,深夜还独往”十字,字面是写山中的亲善往还,实则表现了山上有山,寺外有寺,观外有观。

  颇见山路逶迤、云径无穷之妙。而“日落群山陰,天秋百泉响”二句,上句的“陰”字,指天黑时已陰云密布,群山隐没于山雨前的陰霾之中;下句中的“百泉响”,则写出一阵山雨过后,处处山水回响的情形。

  可以想见,一场夜雨后,明天定是晴秋佳景,故而诗人发出“所嗟累已成,安得长偃仰”的感慨。这里的“累”字,主要是指身陷名利官场之累,自然也包括家有妻儿老小之累;这里的“偃”字,指偃卧于秋山精舍之闲适;这里的“仰”字,指仰望佳景而随时登游。意指身陷官场名利之地,又有妻室家小之累,怎能优哉游哉,随时畅游名山胜水呢?

  这首游纪诗的主要特点是:随游而纪实景,随感而发真情;纪实景记得逼真自然,能使人读之如临其境;发真情而无半分造作,能使人读之深信其真。所以,前人评说:“人谓左司(韦曾为左司郎中)学陶(渊明),而风格时近小谢(灵运)。”(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就山水诗来说,诗人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融合了陶谢诗中的一些优点。


相关阅读
1 韦应物《题石桥》

引导语: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韦应物的诗《题石桥》。 《题石桥》 韦应物 远学临海峤,横此莓苔石。 郡斋三四峰,如有 【查看全文】

2 韦应物是哪个朝代的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元人舟自横。这两句诗很多人都听过,也听过诗人韦应物的名字,那么,他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呢?有过哪些成就?你能说出几篇他作的诗吗? 韦应物是哪个朝代的 【查看全文】

3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阅读答案

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友谊,感情细腻动人,同时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堪为七律名篇。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 【查看全文】

4 《寄李儋元锡》阅读答案

引导语:《寄李儋元锡》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下面我们来做一下《寄李儋元锡》阅读训练题。 《寄李儋元锡》阅读训练一 寄李儋元锡 韦 【查看全文】

5 五陵少年韦应物

引导语:大唐诗人群体中,若论门第出身,韦应物完全可以跻身前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五陵少年韦应物。 韦应物是京兆府人,出身于关中望族。《旧唐书》载:议者云自唐已来, 【查看全文】

6 韦应物的“雨殇”情节解读

韦应物笔下的雨,既是他心灵世界凄凉感伤的写照,也是他困窘境遇坎坷失意的映射。雨的清凉、冷艳折射出了诗人朦胧哀婉、孤寂凄苦的情感。 雨,作为自然界的阴晴变化现象之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