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的《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议论风情人物,大有长官胸襟。叙事,抒情,议论相间,结构井然有序。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⑴
兵卫森画戟⑵,宴寝凝清香⑶。
海上风雨至⑷,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⑸,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⑹,未睹斯民康⑺。
理会是非遣⑻,性达形迹忘⑼。
鲜肥属时禁⑽,蔬果幸见尝⑾。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⑿。
神欢体自轻⒀,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⒁,群彦今汪洋⒂。
方知大藩地⒃,岂曰财赋强⒄。
【注释】
⑴郡斋:指苏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燕:通“宴”。
⑵兵卫:持执兵器的侍卫。森:密密地排列。画戟:因饰有画彩,称画戟,常用作仪仗。唐刺史常由皇帝赐戟。戟,一种能直刺横击的兵器。
⑶燕寝:本指休息安寝的地方,这里指私室,即上“郡斋”。此燕字也通“宴”,但义为休息。清香:室中所焚之香。唐李肇《国史补》云:“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在焚香扫地而坐。”
⑷海上:指苏州东边的海面。
⑸烦疴(kē):指因暑热产生的困顿烦躁。疴,本指疾病。
⑹居处崇:地位显贵。
⑺斯民康:此地的百姓安居乐业。
⑻理会:通达事物的道理。
⑼达:旷达。形迹:指世俗礼节。
⑽时禁:当时正禁食荤腥。
⑾幸:希望,这里是谦词。
⑿聆:听。金玉章:文采华美、声韵和谐的好文章。这里指客人们的诗篇。
⒀神欢:精神欢悦。
⒁吴中:苏州的古称。
⒂群彦:群英。汪洋:原意水势浩大。这里指人才济济。
⒃大藩:这里指大郡、大州。藩,原指藩王的封地。
⒄财赋强:安史之乱后,天下财赋,仰给于东南。苏杭一带是中央财政的重要支撑。
【白话译文】
卫士的画戟排列如森林,内室满是燃香的芬芳。海上忽然间起了风雨,池阁变得适意而清凉。烦热和疾病都已消散,更有嘉宾坐满在高堂。惭愧啊,我的居室竟这样华丽,却不曾见百姓有多么安康。通晓自然之理能分辨是非,天性通达就物我两忘。荤腥不宜于盛夏的时光,请大家把蔬菜和水果品尝。我俯首饮下一杯酒,抬头敬听各位金玉般声韵优美的文章。心情欢畅身子也变得轻捷,我真想要凌风飞翔。苏州有众多才士,俊秀的人物济济一堂。我明白都市所以宏大,并非多物产而是盛于文章。
【赏析】
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所作。燕集诗,是一种“应用诗”,应酬意味甚重,然而这首诗却不同凡响。它既十分得体,又典型地表现了诗人当时领袖东南诗坛的气度,及其淡远中见闲雅雍容之致的创作个性。此诗可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为开头六句,写宴集的环境,突出“郡斋雨中”四字。兵卫禁严,宴厅凝香,显示刺史地位的高贵、威严。然而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原由。宴集恰逢下雨,不仅池阁清凉,雨景如画,而且公务骤减,一身轻松。再加上久病初愈,精神健旺,面对嘉宾满堂,诗人不禁喜形于色。寥寥数句,洒脱简劲,颇有气概。
第二层为“自惭”以下四句,写宴前的感慨。“自惭居处崇”,不单指因住处的高大宽敞而感到惭愧,还包括显示刺史地位的“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等因素在内,因为这些更使韦应物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当然,“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诗人从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出发,自觉地将“斯民”之康跟自己的华贵、威严及“居处崇”对比,这是很自然的。他以前早就说过“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和“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观田家》)等语,把自己所得俸禄与农民的辛勤劳动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为自己的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深感不安,这种深刻的认识,来自他历年担任地方官所得到的感性印象。
但是又将宴饮享乐了,解决这种心理上的矛盾,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老庄思想了,于是,“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会老庄之理而遣送是非,达乐天知命之性而忘乎形迹,用这种思想去麻痹自己,可以暂时忘怀一切,心安理得地宴集享受,不必再受良心的谴责。韦应物亦不能免给。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病。
第三层为“鲜肥”以下六句,写诗人对这次宴集的欢畅体会。这次宴会,正值禁屠之日,并无鱼肉等鲜肥食品上桌,而是以蔬果为主。这说明与宴者的欢乐并不在吃喝上,而是在以酒会友、吟诗作赋上。诗人得意洋洋地说:“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他一边品尝美酒,一边倾听别人吟诵佳句杰作,满心欢快,浑身轻松,几乎飘飘欲仙了。
第四层为最后四句,诗人悟得,自己拜领君命守土大藩,治理东南财赋之地,其实还不足幸,最幸运的是东南人杰地灵,文史兴盛。这一结尾既承上申足情趣,又隐含作为州守,当以文教兴邦的深意,而在结构上,更上应全诗的枢纽——“烦疴”至“未睹”四句,在切合燕集诗体制的同时,有无尽余味。
这首诗不仅艺术水平较高,更表现了作者居安思困的襟怀。“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推己及人,居安思困,一饭不忘来处,这是他关心民情、搞好政务的动力。而这,正是《诗经》以来“缘情体物”的优良传统的继续。
拓展阅读:韦应物的成就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这里用了《魏志. 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
相关阅读
1 早春对雪 韦应物
《早春对雪,寄前殿中元侍御》是中国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7卷。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诗。 早春对雪,寄前殿中元侍御 作者:唐韦应物 扫雪开幽径 【查看全文】
2 《闻雁》韦应物唐诗鉴赏《闻雁》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是诗人韦应物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有感而作。此诗描写了由远飞的大雁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表 【查看全文】
3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原文翻译及赏析引导语: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是写作者在淮水边重逢阔别十年的梁州老朋友的喜悦之情,颇有感慨,全诗如下: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 【查看全文】
4 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赏析韦应物的《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是韦应物由洛水入黄河之际的即景抒怀之作,寄给他从前在洛阳县丞时的僚友。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① 夹水苍山路向东, 【查看全文】
5 韦应物诗词赏析汇总引导语: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 【查看全文】
6 《秋斋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阅读答案引导语:《同褒子秋斋独宿》,此诗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作者是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韦应物,是一首表达作者孤独寂寞的处境之作,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