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赏析

发布时间:2016-10-18 00:00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是韦应物的作品。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人联想到世事的难测,写得很有情致,也吐露了自己被罢官以后的心情。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译文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赏析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诗人与元大的感情很深,他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

  此诗前四句写离情。“凄凄去亲爱”,诗人与朋友分离,感到很悲伤。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

  此诗“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十个字非常著名。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可是船终于开行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之中,他还不住回头看着广陵城,那城外的树林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辨,这时候,忽又传来在广陵时听惯了的寺庙钟声,一种不得不离开而又舍不得同朋友分离的矛盾心情,和响钟的袅袅余音、城外迷蒙中的树色交织在一起了。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感情色彩是异常强烈的。

  接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道:“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了。

  但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世上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意谓:自己的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么给流水带走,要么在风浪里打转,世事怎能由个人作主呢?末两句蕴含身世之感。

  表面看来这首诗,写得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感内蕴深厚。特别是“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以景喻情,言简意深。船已“泛泛入烟雾”,渐行渐远,可是诗人还忍不住凝望着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迷恋地倾听寺庙里传来的残钟余音。诗人对广陵之物的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这两句“虽不着情语,却处处透出依依惜别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含蓄不尽”(《唐诗别裁》)。表面平淡,内蕴丰厚,正是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

  


相关阅读
1 调笑令韦应物

唐代诗人韦应物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全诗如下: 调笑令胡马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 【查看全文】

2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原文与欣赏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写作者在淮水边重逢阔别十年的梁州老朋友的喜悦之情,颇有感慨。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颔联统包了分别十年繁复的世事人情 【查看全文】

3 韦应物的拼音

引导语: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他 【查看全文】

4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

引导语:《夕次盱眙县》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这是一首写羁旅风波,泊岸停宿,客居不眠,顿生乡思的诗。全诗如下: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 【查看全文】

5 韦应物介绍

世人往往用高雅闲淡来形容韦应物的诗风,其大部分诗作也的确写得气貌高古,冲和平淡。除了他的诗歌之外,我们还对他有哪些了解呢? 字号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 【查看全文】

6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

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语言简洁,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情味幽远。 寄全椒山中道士1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2。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3。 欲持一瓢酒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