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出自清朝诗人袁枚的古诗作品《所见》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翻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鉴赏】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http:///c/966.html,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相关阅读
1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出自宋朝诗人孙觌的作品《吴门道中一点炊烟竹里村》,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 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古木昏。 【查看全文】
2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_道德经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 【查看全文】
3 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出自清朝诗人顾炎武的作品《秋山秋山复秋山》,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 已闻右甄 【查看全文】
4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潇湘神斑竹枝》,其古诗全文如下: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注释】 【查看全文】
5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出自宋朝诗人贺铸的作品《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其古诗全文如下: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 【查看全文】
6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出自宋朝诗人赵令畤的作品《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