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出自唐朝诗人欧阳炯的作品《献衷心·见好花颜色》,其古诗全文如下: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注释】
⑴三五夜:十五之夜,即月圆之夜。
⑵檀:浅绛色。
⑶帘栊:窗帘与窗牖。
⑷欲暮:即将逝去。
【翻译】
看那春花鲜艳,竞开着笑迎春风,晚妆后的双脸,像花儿一样的粉红。紧闭了小楼深阁,躲开那春景重重。偏是十五的明月,不怜人离恨别情,又把多情的月光,洒进绣帘窗棂。情思总是难断,信里也诉过衷情,如今衣上还印满着,泪迹斑斑的檀红。恨不如双飞的春燕,能自由在你屋前飞行。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柳的残絮已飘尽,柳条挂满沉重的绿叶,无力再飞花传情。
【赏析】
词写深深之恋,颇有李商隐《无题》的韵味。李诗写别后相思,希望有人传书递简:“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欧词写虽有青鸟传信,却仍不能相唔之苦。
作者表现这种缠绵悱恻之情,出以含蓄之笔,构思跳跃性较大,是其特征。“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这四句无难字,字无僻义,写的是女子貌美如花,其超忽处在忽见春花,忽生联想,轻灵自然,比喻而兼有起兴作用。需要思考的是见者,思者是谁,如系女子,迹近自夸,不免减色,所以突兀而起的一句主语是作为男子的抒情诗主人公。他在无边的春色中看见在东风里摇曳而色泽艳丽的花,就好像又一次目睹了自己所爱的那位女子晚妆后的容颜。可惜一见之后,她孤处深闺,连春光也难以照射进去。他想象她和自己一样别后不能重逢,一定十分痛苦。“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农历十五日夜,月亮圆了,清辉在地,按常情正是令人赏心悦目之际,可她偏有幽恨。这样连用三个三字句便把女子月圆人不团圆的悲感和夜不成眠的苦况含蓄地写出来了,堪称神妙之笔。
如果说上片是写词人眼中、心中的女子,那么下片是写词人自己的“偏有恨”和热望获得幸福生活之情了。从上片的描写看,词人确实是绵绵相思,不能自己。他虽然“信曾通”,但仍无缘相见,一个“曾”字写出了时间之久,失望之大。“满衣犹自染檀红”是睹物伤怀,回忆往事。唐五代妇女涂口唇或晕眉喜用檀。韩偓《余作探使因而有诗》说“檀口消来薄薄红”。汤显祖评此词专论说:“画家七十二色中有檀色,浅赭所合,妇女晕眉色似之。唐人诗词惯喜用此。”作者这句是说当日相唔,女子啼哭时檀红染上了自己的衣服,而今只能空对啼痕了。想到这里,他羡慕起自由自在任意飞翔的双飞燕了:“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欧词《贺明朝》下片也说:“碧梧桐锁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它可以移作“恨不如”两句的注释。
最后三句“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以景语作结,把时光的流逝写得愈具体,愈生动,愈能强化相思之情,也能给人更多的回味。
相关阅读
1 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出自宋朝诗人刘克庄的作品《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其古诗全文如下: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记得太行 【查看全文】
2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出自唐朝诗人苏颋的古诗作品《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 【查看全文】
3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自魏晋南北朝诗人曹操的古诗作品《蒿里行》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 【查看全文】
4 尽飘零尽了,何人解当化看?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尽飘零尽了,何人解当化看?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出自清朝诗人张惠言的作品《木兰花慢尽飘零尽了》,其古诗全文如下: 尽飘零尽了,何人解当化看?正风避重帘,雨回 【查看全文】
5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出自宋朝诗人周邦彦的作品《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其古诗全文如下: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 【查看全文】
6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出自唐朝诗人丘为的作品《左掖梨花冷艳全欺雪》,其古诗全文如下: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注释】 ⑴左掖:指门下省。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