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分人别。渡倦客晚潮,伤头俱雪。雁影秋空,蝶情春荡,几处路穷车绝”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喜迁莺·冬分人别》,其古诗全文如下:
冬分人别。渡倦客晚潮,伤头俱雪。雁影秋空,蝶情春荡,几处路穷车绝。把酒共温寒夜,倚绣添慵时节。又底事,对愁云江国,离心还折。
吴越。重会面,点检旧吟,同看灯花结。儿女相思,年华轻送,邻户断箫声噎。待移杖藜雪后,犹怯蓬莱寒阔。最起晚,任鸦林催晓,梅窗沈月。
【注释】
①春:一本作“秋”。
②最:一本作“晨”。晚:一本作“懒”。
【翻译】
无。
【赏析】
《喜迁莺》,此调有小令、长调两体,小令起于唐。又名《鹤冲天》,双调,四十七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长调起于宋,双调,一百零二、一百零三、一百零五字三体,上、下片各五仄韵。吴词为一百零三字,按句逗不同分为两格:一为上片十句,下片十二句;一为上片十一句,下片十二句。
“甲辰”,公元1244年(宋理宗淳祐四年),据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中《吴梦窗系年》,时词人四十五岁,为姬去之年。盖姬于暮春去后,梦窗携其子追踪至吴,招之不来,至岁暮,先回越,以其子留瓜泾以待之。曰“儿辈”,知姬之子非一人;曰“尚留”,知其有所候也。曰“寓越”,即已客居越州(绍兴)。儿辈留吴,其能只身至越,明儿辈已长大。“瓜泾”,港在吴江县北九里,分太湖支流,东北出夹浦,会淞江。
“冬分”三句,扣题。“冬分”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为四大节气,都是时令的交界点,所以称冬至为“冬分”,“人别”,即与家人分别也。甲辰冬至,词人携子寻姬不获,就单身乘船至越州(绍兴),儿辈还滞留在吴地瓜泾的萧寺。词人乘舟随着晚潮越行越远,长途跋涉,更觉疲倦不堪,与亲人离别又倍感伤心,以致头发都愁白了。“雁影”三句。“秋空”中难觅“雁影”,暗指苏姬音信全无;又自叹恋姬之情如春天的蝴蝶恋花般的执著,但是多处寻觅去姬,她却仍是音踪全无。这好比:秋日中呆呆仰望雁音传书而不至,春天里又为迷恋野蝶而荒废了光阴。“秋雁”、“春蝶”也点出寻姬时间之长。“把酒”两句,忆去姬。词人想起:有一年寒夜,夫妻俩把盏对酌共创温馨气氛的情景,又记得,有一回在绣被内夫妻依偎的亲热劲,真是亲情如蜜甜啊!“又底事”三句,叹孤旅。词人说:还有什么比离情别绪更使人伤心呢?我面对着重重彤云,茫茫天水,心中的离愁又添上一重。上片哀伤旅途孤单,遥忆在吴亲人。
“吴越”四句,思亲人重聚。此处是说:当我们分离吴越两地的一家人重新团聚时,我将从箱中翻检出分离时思念亲人的诗词,大家傍灯下细细阅读,直看得灯花也为我们的重逢爆出了同心结。“儿女”三句,悲孤独,并呼应上片。此处是说:当邻家传出断断续续哀幽鸣咽的箫声时,更激起我年华虚度,“儿辈”分离,不能共叙天伦之乐的孤寂感。“待移杖藜”二句是说:在雪止后,如果我扶杖携藜去登越州的蓬莱阁,心中将会害怕那阁高风劲,天气太冷了。“最起晚”三句,写暮年潦倒。词人说:到那时候,我将懒散地躺在被内,随它清早的群鸦在林中聒噪,月儿西坠在窗外的梅花梢间,也不想起来活动筋骨。此系年老血脉衰弱之状,且孤身寓越,无所事事,所以更不愿起床了。下片思念亲人,哀叹老之将至。全词是对家人分居吴越两地的感叹,与词序之意紧合。
相关阅读
1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第五六句,其全诗文如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 【查看全文】
2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出自宋朝诗人周邦彦的作品《兰陵王柳》,其古诗全文如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 【查看全文】
3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出自宋朝诗人文天祥的作品《金陵驿万里金瓯失壮图》,其古诗全文如下: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查看全文】
4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狂夫万里桥西一草堂》,其古诗全文如下: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 【查看全文】
5 同伴相唤,杏花稀。梦里每愁依违,仙客一去燕已飞。不归,泪痕空满衣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同伴相唤,杏花稀。梦里每愁依违,仙客一去燕已飞。不归,泪痕空满衣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河传同伴相唤》,其古诗全文如下: 同伴相唤,杏花稀。梦里每愁依违,仙客一去 【查看全文】
6 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出自唐朝诗人贾岛的古诗作品《题兴化寺园亭》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 【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