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巧。霜斤不到。汉游仙、相从最早。皴鳞细雨,层阴藏月,朱弦古调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0:20

  “般巧。霜斤不到。汉游仙、相从最早。皴鳞细雨,层阴藏月,朱弦古调”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水龙吟·用见山韵饯别》,其古诗全文如下:
  有人独立空山,翠髯未觉霜颜老。新香秀粒,浓光绿浸,千年春小。布影参旗,障空云盖,沈沈秋晓。驷苍虬万里,笙吹凤女,骖飞乘、天风袅。
  般巧。霜斤不到。汉游仙、相从最早。皴鳞细雨,层阴藏月,朱弦古调。问讯东桥,故人南岭,倚天长啸。待凌霄谢了,山深岁晚,素心才表。
  【注释】
  ①吹:一本作“飞”。
  ②倚天长啸:一本无“长”字。
  ③了:一本作“后”。
  【赏析】
  《水龙吟》,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清真集》入“越调”,《梦窗词》集入“无射商”。
  张斗墅,即张蕴,字仁溥,号斗墅,扬州人,嘉熙(宋理宗年号,公元1237—1240年)间为沿江制置使属官,公元1256年(宝祐四年)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有《斗墅支稿》。“古松五粒”,“粒”,言其细小。因而,在张斗墅家的五株古松,实为盆栽之松。又说“粒”者鬣也,系音近,故称者异。五鬣者,言如马鬣形也,如李贺有《五粒小松歌》,岑参诗“五粒松花酒”,林宽诗“庭高五粒松”皆是。
  上片将盆栽古松与山野的古松作一对比。“有人”两句,将盆中古松拟人化。此言盆景上怪石嶙峋如山兀立,古松栽于其旁,犹如人独立于山间。古松虽是已有千年的树龄,但是看起来仍旧是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新香”三句。言古松虽小,却能散发出阵阵清香。在阳光照射下,松针浓密得如浸入在一片绿色之中。因此虽是千年古松,在时人的眼中,仍旧觉得它还是如青春年少般的娇小可爱。以上叙盆中古松,下面转述山野中的古松。“布影”三句,言山野上与盆松同龄的古松,如今必定是黛色参天,冠盖蔽空。如果人们经过树下,就会仿佛进入黑沉沉、冷清清的秋天凌晨一般。“驷苍虬”三句,言山野古松枝干粗大如苍虬之张牙舞爪似的欲腾飞万里。高大的主枝直插云霄能与天风相抗衡。枝梢上还能够引来鸾凤停留其上而曼声吟鸣。两相对照之下,盆松占“小”、巧两字;野松则得其型态之雄伟,春花秋月各有所长。
  下片应题中“赋张斗墅家古松”。“般巧”三句。此言盆松生得小巧可爱,还能够免除掉遭受利斧砍伐之罪。词人说:见到了盆中的松树,我不由想到了汉代的赤松子。恐怕他是最早与松树作伴的仙人了。“皱鳞”三句。言盆松虽长得小巧,但是细上看去,枝上鳞片苍老如细雨密布其上;松针层叠,使月光难以穿透。这一句又与上片“浓光绿浸”遥相呼应。“朱弦古调”句,化用唐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诗意。此言盆松可爱而诱人,宜骚人墨客为其弹奏《风入松》这首古琴曲。“问讯”三句,侧写盆中的假山景色。言盆中设有假山:有桥有岭,又有泥俑站在岭上倚天而啸。“待凌霄”三句,显出松树本色。此言当凌霄花谢的时候,已是到了秋尽冬至之时。但到那个时候,古松会愈发显得精神奕奕,真是“岁寒见松柏之长青”啊!此虽是在讲松树,而暗中却隐隐以松树之志自比,以此傲视世人。


相关阅读
1 沙河塘上旧游嬉。卢郎年少时。一声长笛月中吹。和云和雁飞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沙河塘上旧游嬉。卢郎年少时。一声长笛月中吹。和云和雁飞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醉桃源赠卢长笛》,其古诗全文如下: 沙河塘上旧游嬉。卢郎年少时。一声长笛月中吹。和云 【查看全文】

2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出自唐朝诗人卢照邻的古诗作品《曲池荷》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翻译】 荷花香气浮动盘绕在曲折 【查看全文】

3 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出自宋朝诗人贺铸的作品《梦江南九曲池头三月三》,其古诗全文如下: 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香尘扑马喷金衔。涴春衫。 苦笋 【查看全文】

4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出自唐朝诗人欧阳修的古诗作品《踏莎行候馆梅残》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 【查看全文】

5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赠卫八处士》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 【查看全文】

6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出自唐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