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其古诗全文如下:
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注释】
⑴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
⑵湿云:天空中凝聚的浓云。
⑶嫩寒:轻寒;微寒。
⑷莫:同寞,寂寞。
【翻译】
潮湿的云彩凝滞不动,溪桥清冷,轻寒刚刚穿透东风的身影。桥下水发出长长的声响,河畔的梅枝正揉和着月光发出香气。人爱花好似见了旧友,花与人比较起来该是俊秀清瘦。独自一人寂寞靠着那小小的栏杆,殊不知夜深正熬受着寒冷哩。
【赏析】
上片写桥下月夜船上所观美景。开头两句,以仰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的一种压抑心境。“湿云不动”是指空间湿气呈现饱和状态,人感到胸闷,暗示着词人的抑郁心情。而“溪桥”又是清凉的,昭示着冷天的到来。“嫩寒”刚刚穿透东风留下身影。一个“透”字,突出了词人生活处境的严峻。词人把“湿云”、“溪桥”、“嫩寒”、“东风”全都人格化了。第三、四句以俯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由压抑到恬淡的心境: “桥下水声长”,写听觉;“一枝和月香”,写嗅觉。由听觉挪移到嗅觉,其间采用了跳跃和剪辑的手法,把它们连接起来的便是河畔上、高楼旁的一棵梅花树。“和”字一出,全盘皆活了。月,本是不香的,只因花一枝揉和叠印在月儿上,花香、月香也就分不清了,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上面八种景物,构成四幅画面,声、形、色、味俱全,宛如过电影一般。
下片写河畔高楼与河下船里的情思。第一、二句用互比的手法,正面描写船人想象中的佳人形象:“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是“人怜花”还是花怜人,是“花比人”还是人比花,全在词人的情感中:“旧”与“瘦”。这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两句侧面描写佳人的相思,实际也是东坡自己的情思:“莫凭小栏杆,夜深花正寒。”词人运用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的“独自莫凭栏”和“罗衾不耐五更寒”词句,不露痕迹,有点石成金之妙。
全词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比喻与通感的笔调,生动描绘了泗水上的冬夜月景,烘托了两种相思,一样情怀。只说“人怜花似旧”,不说花怜人全新;只说“夜深花正寒”,不说夜深人正寒。这种隐喻之笔,是词人描写佳人惯用的手法,值得借鉴。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送远》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 【查看全文】
2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翻译赏析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出自屈原的古诗作品《离骚》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 【查看全文】
3 不驶亦不驰,飘飘吹我衣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不驶亦不驰,飘飘吹我衣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和胡西曹示顾贼曹》,其古诗全文如下: 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铩?br /> 不驶亦不驰,飘飘吹我衣。 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 流 【查看全文】
4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其古诗全文如下: 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 【查看全文】
5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出自唐朝诗人周德清的作品《塞鸿秋浔阳即景》,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 【查看全文】
6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鹧鸪天化度寺作》,其古诗全文如下: 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