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0:56

  “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谒金门·秋夜》,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
  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
  【注释】
  ⑴谒金门: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不怕醉》、《出塞》。
  ⑵帷:帐子。
  ⑶漏:古代计时的工具,用壶滴水的方法计算。这里代指时间。
  ⑷玉枕:陶瓷枕,以示华贵之用物。绣被:指绸缎一类的被子,富贵人家的征示。
  ⑸已:前“已”,已经。末“已”,停止。
  【翻译】
  在秋夜的帐帷里,那计时的满滴长久地陪伴着贵人不能入睡。低枕的玉枕渐渐凉了,轻薄的绣被已用上了,床上弥漫了一片秋天的气氛。晨光浸透窗纸,窗外报晓的雄鸡发出第一阵鸣声,鸡声断断续续,又从耳边传来,天已亮了,但鸡声还未停息。
  【赏析】
  上片,写秋夜思的凉色。“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不说贵人心不平静,而说长漏与贵人为伴不能人眠,躺卧“秋帷”,煎熬“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不说贵人秋思心凉,而说“玉枕”低枕而“凉”,“绣被”顿时而“轻”薄。这凉玉枕,这轻绣被,渗透着“一番秋气味”,弥漫在贵人的“秋帷里”。或许就是这“玉枕”、“绣被”、“秋气味”,正是引起贵人“无寐”心凉的媒介。而这一幕就发生在夜色无声的“秋帷里”。
  下片,写秋夜思的回声。“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长夜刚过,贵人本已心凉,全身心地浸透“秋气味”,应算完成“秋夜思”的全篇构建。词人竟运用词的有限文字,写了“秋夜思”的续片,在光和声上继续做文章,因为光和声最易撩动人的思想情感。“晓色”“侵窗纸”,点明早晨来临;“鸡声初起”,表示划破长夜的秋思,给“秋帷”人展示一线希望。晨光伴随不停的鸡声,从“到耳”中给“秋帷”人带来美好回声。或许这“晓色”、“鸡声”的来临,才真正解除“秋帷”人的绵绵夜思。而这一幕就发生在晓色有声的“窗外”,令人长长回味。
  全词,写一贵人的秋夜思和余思,可词中找不到一个“思”字,更找不出在“思什么”。词人运用通感的手法,从色与声的沟通、挪移中构思了“秋帷”人的秋思图。上片,“秋帷”人一言不发,无声胜有声;下片,“鸡声”声声不断,则是有声衬无声。


相关阅读
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_道德经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 【查看全文】

2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出自宋朝诗人黄庭坚的古诗作品《清平乐春归何处》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 【查看全文】

3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作品《春风一马春风北首燕》,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 【查看全文】

4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古诗作品《耶溪泛舟》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 【查看全文】

5 镜里半髯雪,向老春深莺晓处。长闭翠阴、幽坊杨柳户。看故苑离离,城外禾黍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镜里半髯雪,向老春深莺晓处。长闭翠阴、幽坊杨柳户。看故苑离离,城外禾黍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绕佛阁赠郭季隐》,其古诗全文如下: 茜霞艳锦,星媛夜织,河汉鸣杼。红 【查看全文】

6 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老夫聊发少年狂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词作品《水调歌头》的第一段,其全文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