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1:23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出自宋朝诗人姜夔的作品《过垂虹》,其古诗全文如下: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注释】
  ⑴垂虹:吴江县一座著名的桥。范成大《吴郡志·桥梁》:“利往桥,即吴江长桥也。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县尉王廷坚所建。有亭曰垂虹。而世并以名桥。”王象之《舆地纪胜》: “垂虹本名利往,前临县区,横绝松陵,湖光海气,荡漾一色,乃三吴之绝景。”
  ⑵自作:《砚北杂志》引此,“作”作“琢”。按“自作新词”,言其自制曲《暗香》、《疏影》等。
  ⑶小红:范成大送给姜夔的一个歌女。
  ⑷低唱:轻柔地歌唱。
  ⑸松陵:吴江县的别称。陈沂《南畿志》:“吴江本吴县之松陵镇,后析置吴江县。”
  ⑹烟波:指烟雾苍茫的水面。
  ⑺十四桥:指沿途经过的众多石桥。全句说回头张望,烟波缥缈,已经走过了许多路。
  【翻译】
  我自创的新调,音韵是如此和谐美妙;小红轻轻地唱着,我为她伴奏,吹着洞箫。一曲唱完,小船已摇过了吴江县城;回望经过的水路,轻烟绿波,还有那一座座美丽的石桥。
  【赏析】
  这首诗像一组动画片:一叶小舟,泛行在江南的水乡,一座座弯弯的石拱桥,像一道道彩虹,架在河上,倒影在清澈的水波中荡漾。一个读书人,站立船上,吹着洞箫,如泣如诉;一个明艳照人的美女,正低低地唱着歌,那动人的吴侬软语,回旋在轻烟中。两岸的梅花,袭来阵阵暗香……这组画面,是姜夔为自己写照。姜夔是宋代著名的词人、音乐家,他新创了不少词调。前几天(绍熙二年除夕),姜夔在范成大家里刚创作了后来脍炙人口的咏梅新词《暗香》、《疏影》,这是他的得意之作,所以毫不掩饰自己的高兴,说自己所创词音节和谐婉丽。这诗中,小红低低唱的,应该就是这两首新词。自作新词,自己伴奏,由美丽的歌女用动人的歌喉演唱,且又置身在明媚的江南水乡中,是何等的欢快。“小红低唱我吹箫”,正概括尽了诗人无边的快乐与舒畅。
  前两句是抒写自己的畅达与快感,好就好在直说,且又有后两句作陪衬。后两句一方面勾勒环境,补足前半,又在回首眺望中,寄托了无尽的情思,给人以景外的回味。船是在乐曲中前行,等一曲终了,居然已“过尽了”“松陵路”,形象地概括了自己在惬意的欢乐中,在艺术的陶醉中,全身心地投入,两岸的一切都视而不见,物我两忘,当乐曲奏完,方才回到现实的状况。而“回首烟波十四桥”,浑写一句,又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刻无数的心理感慨,称得上神来之笔。
  此诗与《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同为南行船上所作,句清敲玉,摇曳有致,如歌如画,情韵丰赡。在低徊的箫声中穿过的一座座画桥,渐渐地消失在缥缈的烟波之中,意犹未尽。其自作新词《暗香》写的是自己身世飘零之恨和伤离念远之情,《疏影》则披露了作者对国家衰危的关切和感触。而在冬夜的归途中,在浩渺的湖面上,在一叶扁舟中,吹箫人暂时忘却了烦恼,一种微微的喜悦溢上心头。此诗一、二句轻快,三、四句语调低缓而不哀,其个中的微情妙韵须于画外余音去深味。


相关阅读
1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乘其四骐,四骐翼翼。路车有奭,簟茀鱼服,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乘其四骐,四骐翼翼。路车有奭,簟茀鱼服,钩膺鞗革出自于诗经作品《采芑》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薄 【查看全文】

2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出自宋朝诗人梅尧臣的作品《悼亡三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 【查看全文】

3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客中作》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 【查看全文】

4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出自宋朝诗人欧阳修的作品《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其古诗全文如下: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 【查看全文】

5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查看全文】

6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出自唐朝诗人杜审言的古诗词作品《渡湘江》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