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出自宋朝诗人陈造的作品《望夫山·亭亭碧山椒》,其古诗全文如下:
亭亭碧山椒,依约凝黛立。
何年荡子妇,登此望行役。
君行断音信,妾恨无终极。
坚诚不磨灭,化作山上石。
烟悲复云惨,仿佛见精魄。
野花徒自好,江月为谁白?
亦知江南与江北,红楼无处无倾国。
妾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
【注释】
亭亭:耸立。
山椒:山顶。
依约:隐约。
凝黛:凝眉。
荡子:外出不归的男子。
行役:出门在外。这里指外出的男子。
音信:音讯;信息。
精魄:指化石女子的阴灵。
红楼:泛指华丽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所居。
倾国: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良:实在。
【翻译】
瘦削的望夫石矗立在青山上,隐约可以看出,她皱着眉头,满怀伤情。我不禁要问:是哪一朝代的女子,丈夫出外,她登上这山,盼望着丈夫回归的身影?石头说:“丈夫出外多年,杳无音信,我心中的怨苦,无穷无尽。我的心啊,永远不会改变,化成了石头,屹立在山顶。”烟云缭绕着她,一片悲惨凄清。我仿佛见到她的精魄,在山头上现形。我似乎听见她在感叹:“盛开的野花有谁来欣赏,江上的明月使谁动情?我知道这江北江南,红楼处处,美女倾国倾城。我化成了石头没有什么后悔,可丈夫啊,你的心可能够像石头一样,不改忠贞?”
【鉴赏】
诗写在高高的青山顶上,依稀可以见到化作石头的女子站立着。对此,诗人浮想联翩:这是什么时代的人,因为丈夫外出不归而痴情化石的呢?起首四句,写出了眼前望夫石的外形,又同时将当年望夫女子的容貌与心情灌注入石像,起到了既写人又写石的作用。接着,针对上文的提问,诗借望夫女子的口吻,进行回答,说丈夫外出,没有音信,女子抱恨无极,精诚不灭,因而化成了石头。在这样的一问一答后,诗转入旁写,渲染气氛,说在凄惨的云烟缭绕中,仿佛可见到女子的精灵在徘徊着。然而女子化石以后,何以仍然如此悲伤呢?诗继续用女子口吻作答,先以野花、江月两句起兴,写自己的心情,然后说明丈夫不归,是因外面有许多倾国倾城的野花,把丈夫给迷住了,忘了自己的家。因此,她深深的感叹,自己化石虽然不值得,但也在所不惜,可怎样才能使丈夫的心也像石头一样坚强不变呢?
咏望夫山、望夫石的著名作品,唐代有刘禹锡的《望夫石》:“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诗写得很拙朴,但含意很深。王建的《望夫石》则如此说:“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说望夫女子化石后矗立江边,执著地等待着丈夫归来。这些作品,都是从正面着笔描写,说女子的丈夫出外未归,女子殷切地盼望,遂而化石,没有说明她丈夫何以不归,对女子的苦情,也只是停留在痴心地等待上。
陈造这首诗,从另一个角度上深层次地揭示女子的不幸:她苦苦地等啊等,望穿秋水,化成了石头;而她所等的人呢,却被其他女子勾住了魂,变了心,根本忘记了家中的妻子。通过这样强烈的对比,女子的等待、化石就成了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缩影,她本人就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了。同时,陈造此诗用乐府体,继承了以往写望夫山作品的风格;在具体写作时,又通过细致的外形描绘,通过问答,深入揭示了化石女子的苦痛心情,语调幽咽清苦,这也是以往同类作品中少见的。
相关阅读
1 约何时再,正春浓酒困,人闲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约何时再,正春浓酒困,人闲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出自宋朝诗人贺铸的作品《薄幸淡妆多态》,其古诗全文如下: 淡妆多态,更的的、频回眄睐。便认得琴心先许,欲 【查看全文】
2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出自宋朝诗人李清照的作品《念奴娇春情》,其古诗全文如下: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 【查看全文】
3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出自宋朝诗人周邦彦的作品《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查看全文】
4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梅雨》,其古诗全文如下: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雪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 【查看全文】
5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出自汉朝诗人刘桢的作品《赠从弟泛泛东流水》,其古诗全文如下: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 【查看全文】
6 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出自三国诗人曹植的作品《君子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劳谦得其柄,和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