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出自南北朝诗人庾信的作品《怨歌行·家住金陵县前》,其古诗全文如下: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
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注释】
①“怨歌行”属乐府曲名,属《相和歌·楚调曲》。
②金陵:古邑名,今南京的别称。战国楚威王七年(前333年)灭越后在今南京清凉山(石城山)设金陵邑。
③长安少年:西汉武帝时,多选良家少年宿卫建章宫,这些人便有“羽林少年”、“长安少年”等称呼。
④何处天边:指远在天边的故乡。
⑤胡尘:泛指中原与北方及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战事。尽:指战事平息。
⑥“汉月”句:以月圆表示对夫妻团聚的渴望。
⑦此曲:指这首《怨歌行》曲。
⑧断弦:弦断。“心随断弦”指心随断弦而碎,表示悲痛到了极点。
【翻译】
家住在江南水乡金陵边,嫁给了长安少年。回首故乡双泪落,群山遮眼不知在哪边。战争何时能完结,明月何时能再圆?吟成这首怨曲向君弹唱,不觉心凄弦也断。
【赏析】
开头两句,以本住南朝京城金陵(即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而不意远嫁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女子,比拟自己本为南朝忠贞之臣,却于政局突变中误陷异域,羁留于北朝京城。一“住”一“嫁”,衔接紧凑,出语天然;但,是喜是悲,尚未分明。于是逗起悬念,引人观瞻。
紧接着三四两句,用“泪落”这一饱含激动情态的特有形象,回答并肯定了是悲而非喜的前面悬念;又以“何处天边”的疑问,拓开了绵远而深沉的想象与思念。由“金陵”而至“长安”,地域虽远,但都属于京都大邑,相比于荒漠苦野,犹未见其太大的不幸。申之以“不知何处天边”,就把女子(诗人自己的喻体)身在长安却终日向故乡引颈远望,望眼欲穿,终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态,鲜明地突现于画面。魏晋时期人们有“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见《世说新语·夙惠》)的说法,以“日下”喻京都。这里诗人却反拨为身居京都长安而远望天边故乡,仿佛那遥远而又分明的“天边”,才是真正的“日下”,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引发力。
五六两句,以“胡尘”与“汉月”并举,对仗工整,精警显豁。用一贬意分明的“尘”埃,笼括北方“胡”地;又用一美感鲜朗的“圆” “月”,象征南方的祖国。并进而一呼“应尽”,一盼“更圆”,于委婉中流溢着激越之情,在期望中潜孕着愤慨之意,产生含蓄而又深切的美学效应。
最后两句,以“君”这一为自己热恋苦思之人,象征南方祖国,并表明自己正为祖国而动情歌唱;由于异乎寻常的心情激动,在洒泪悲歌的同时,竟不知不觉地将伴奏的琴弦拨断了。以“断弦”收结,不仅使人目睹其形,亦能令人耳闻其声,还能触发人们的绵缈思绪:弦虽断而弦上之音仍余韵袅袅,回荡空间,萦绕心头,……可谓涵不尽之幽思如在眼前。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寻雍尊师隐居》,其古诗全文如下: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 【查看全文】
2 慷慨动颜魄,使人成荒淫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慷慨动颜魄,使人成荒淫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古风齐瑟弹东吟》,其古诗全文如下: 齐瑟弹东吟,秦弦弄西音。 慷慨动颜魄,使人成荒淫。 彼美佞邪子,婉娈来相寻。 一笑双白 【查看全文】
3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出自屈原的古诗作品《九歌国殇》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 【查看全文】
4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出自清朝诗人汤显祖的作品《午日处州禁竞渡》,其古诗全文如下: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注释】 【查看全文】
5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古诗词作品《赠少年》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查看全文】
6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伊州歌》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注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