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出自于诗经作品《河广》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注释】
(1)河:黄河。
(2)苇:用芦苇编的筏子。杭:通“航”。
(3)跂:古通“企”,踮起脚尖。予:而。
(4)曾: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5)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翻译】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支苇筏可飞航。谁说宋国太遥远?踮起脚跟即在望。谁说黄河广又宽?其间难容一小船。谁说宋国太遥远?赶去尚及吃早餐。
【赏析】
奇特的夸张,往往能在出人不意之中,发挥令人拍案叫绝的强烈感染效果。
所以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状摹北方冬日之飞雪,便出口呼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2] ”如“席”之雪铺天而降,那是怎样一种旋转朔风的天地壮观!若非夸张,不可能有这种惊心动魄的奇境跃现。西方一位作家,赞叹祖国大地之肥沃,便忽生奇思:“你就是在那里插上一根车杠,也会长出枝叶来!”大地之丰饶,正是借助这匪夷所思的夸张,造出了只有在神话中才可见到的奇迹。那摇曳着绿叶青枝的无数“车杠”,该带给人无限的惊奇和狂喜。
诗中的主人公,按《毛序》旧说当是归于卫国的卫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为思念儿子,又不可违礼往见,故有是诗之作;现代的研究者多不从此说,而定其为客旅在卫的宋人,急于归返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因为在卫与宋国之间,横亘着壮阔无涯的黄河,诗之开篇即从对黄河的奇特设问发端——“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发源于“昆仑”的万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应天汉”的壮浪奇川。当它从天泻落,如雷奔行,直闯中原大地之际,更有“览百川之弘壮”、“纷鸿踊而腾鹜”之势。对这样一条大河,发出否定式的“谁谓河广”之问,简直无知得可笑。但是,诗中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问为忤,而且断然作出了傲视旷古的回答:“一苇杭之!”他竟要驾着一支苇筏,就将这横无际涯的大河飞越——想像之大胆,因了“一苇”之夸张,而具有了石破天惊之力。
凡有奇特夸张之处,必有超乎寻常的强烈情感为之凭借。诗中的主人公为什么面对黄河,会断然生发“一苇杭之”的奇想?那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此刻正升腾着无可按抑的归国之情。接着的“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乡奇情,推涌出又一石破天惊的奇思。为滔滔黄河横隔的遥远宋国,居然在踮脚企颈中即可“望”见(那根本不可能),可见主人公的归国之心,已急切得再无任何障碍所可阻隔。强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力,缩小了卫、宋之间的客观空间距离;则眼前的小小黄河,则可以靠一苇之筏超越。
所以当诗之第二章,竟又以“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的夸张复叠时,读者便不再感到吃惊或可笑,反倒觉得这“奇迹”出现得完全合乎情理。强烈的感情不仅催发了作诗者的奇思,也催发了读诗者一起去大胆想像:夸张之荒谬已被情感之认同所消解,现实已在奇情、奇思中“变形”。此刻出现在你眼中的主人公形象,当然已不再是隔绝在黄河这边徙倚的身影,而早以“一苇”越过“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在所牵念的家里欣然“朝食”的笑颜了。
以突兀而来的发问,和奇特夸张的答语构成全诗,来抒泻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乡奇情,是《河广》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否定式的发问,问得如一泻汪洋的黄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惊的夸张,应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峦之耸峙。其间所激荡排奡着的,便是人类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乡之情,它不能不令千古读者为之而动容。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出自唐朝诗人柳永的古诗作品《雨霖铃》第一段,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查看全文】
2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出自唐朝诗人韦庄的作品《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其古诗全文如下: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 【查看全文】
3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出自元朝诗人元好问的作品《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其古诗全文如下: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三 【查看全文】
4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古风登高望四海》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查看全文】
5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牡丹锦帏初卷卫夫人》,其古诗全文如下: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 【查看全文】
6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其古诗全文如下: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