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0:10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出自宋朝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拟挽歌辞·荒草何茫茫》,其古诗全文如下: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注释】
  朝:早晨,天亮。
  贤达:古时指有道德学问的人。无奈何: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指皆不免此运。
  向:先时,刚才。
  各自还其家:《文选》作“各已归其家”,兹从逯本。
  已歌:已经在欢快地歌了。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何所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托体:寄身。山阿:山陵。
  【翻译】
  茫茫荒野草枯黄,萧瑟秋风抖白杨。已是寒霜九月中。亲人送我远郊葬。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凄凉。马为仰天长悲鸣,风为萧瑟作哀响。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永远不能见曙光,贤达同样此下场。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
  【赏析】
  这不但由于思想感情一时转不过来,而且刚哭完死者便又高兴地唱起歌来,也未免太不近人情。其实孔子这样做,还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诉诸理性的表现;如果是一般人,为人送葬不过是礼节性的周旋应酬,从感情上说,他本没有什么悲伤,只要葬礼一毕,自然可以歌唱了。陶渊明是看透了世俗人情的,所以他反用《论语》之意,爽性直截了当地把一般人的表现从思想到行动都如实地写了出来,这才是作者思想上的真正达观而毫无矫饰的地方。陶之可贵处亦正在此。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观中还是有着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诗的最后两句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大意是,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这在佛教轮回观念大为流行的晋宋之交,实在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唯物观点。
  至于前面说的此三首陶诗极有新意,是指其艺术构思而言的。在陶渊明之前,贤如孔孟,达如老庄,还没有一个人从死者本身的角度来设想离开人世之后有哪些主客观方面的情状发生;而陶渊明不但这样设想了,并且把它们一一用形象化的语言写成了诗,其创新的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当然,艺术上的创新还要以思想上的明彻达观为基础。没有陶渊明这样高水平修养的人,是无法构想出如此新奇而真实、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来的。


相关阅读
1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第五六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 【查看全文】

2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古诗作品《留别王维》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 【查看全文】

3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出自元朝诗人胡祗遹的作品《阳春曲春景》,其古诗全文如下: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 【查看全文】

4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出自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青青水中蒲三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注释】 ⑴青青:形容颜色很青 【查看全文】

5 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胡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 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注释】 ⑴黑姓蕃王 【查看全文】

6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出自魏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拟挽歌辞三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