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0:43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其古诗全文如下: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注释】
  ⑴李世南:字唐臣,安肃(今河北徐水)人,工画山水。
  ⑵落涨痕: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
  ⑶欹倒:倾倒。
  ⑷扁舟:一本作“浩歌”。棹: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
  【翻译】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赏析】
  诗题名其画为“秋景”,有的记载称这幅画为“秋景平远”,或作“秋山林木平远”。综合各种称谓来看,“秋景”是对这幅画的内容总的概括,而具体呈现秋景的则是山水及林木,所谓“平远”即是指画中辽阔的水面景象。
  第一首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色”,或可称作“水乡秋意”。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相关阅读
1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梁园吟》,其古诗全文如下: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 【查看全文】

2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出自唐朝诗人韩愈的古诗作品《早春》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查看全文】

3 晚莺桥噎。庭户溶溶月。一树湘桃飞茜雪。红豆相思渐结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晚莺桥噎。庭户溶溶月。一树湘桃飞茜雪。红豆相思渐结出自宋朝诗人周密的作品《清平乐再次前韵》,其古诗全文如下: 晚莺桥噎。庭户溶溶月。一树湘桃飞茜雪。红豆相思渐结。 看 【查看全文】

4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出自宋朝诗人陶渊明的古诗作品《移居二首其一》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 【查看全文】

5 锦筵红,罗幕翠。侍宴美人姝丽。十五六,解怜才。劝人深酒杯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锦筵红,罗幕翠。侍宴美人姝丽。十五六,解怜才。劝人深酒杯出自宋朝诗人张先的作品《更漏子锦筵红》,其古诗全文如下: 锦筵红,罗幕翠。侍宴美人姝丽。十五六,解怜才。劝人 【查看全文】

6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其古诗全文如下: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