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饮酒·有客常同止》,其古诗全文如下: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注释】
(1)同止:在一起,同一处。取舍:采取和舍弃,选择。邈异境:境界迎然不同。
(2)领:领会,理解。
【翻译】
有二客虽同一居处,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一客常独醉,一客终年醒。两个人互相讥笑,对方讲的话,谁也听不进去。醒者小心拘谨是多么愚钝,醉者颓然狂放倒比较聪慧。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说:“醒非真醒而实愚。醉非真醉而实颖”。告诉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应该秉烛夜饮。
【鉴赏】
开头六句是叙事。首句的“客”即下句的一夫和一士。“止”是止息、居住。“取舍”,趋向和舍弃,指志趣、怀抱。“邈”是远的意思。“邈异境”谓二人处于相距极远的两个不同境界。这二句是说,有两个常住在一起的人(这“人”其实是两种人的象征),他们的志趣迥然不同:一个人长年独自饮酒沉醉,一个人却不饮酒,终年都很清醒;两人你嘲笑我醉,我讥讽你醒,讲的话都不为对方所理解。这几句尽量突出这两个人志趣的根本不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生活方式也绝然相反,同时只作客观叙述,不带一点褒贬。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为下文作铺垫,为下面的议论蓄势。
“长独醉”和“终年醒”都不是常人所有的情形,这不免使人产生疑问:他们何以会有这种表现?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对此,“规规”二句用亦叙亦议的笔法,表明了作者对二者的态度,而何以醒、醉的原因以及醒和醉的真正涵义,亦自然蕴含其中。“规规”是浅陋、拘泥的样子。《庄子·秋水》:“子乃规规然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这句讲的是醒者。此人谨小慎微,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没有思想,没有主见,自以为是清醒的,别人也以为他是清醒的,而在作者看来,这是十足的愚昧。“一何”义同“何其”,是强烈的否定语气,足见作者的鄙薄之甚。“兀傲”是酒后傲放自得之貌,同“规规”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差若颖”意谓较为聪明。“差”是略微之意。这句讲的是醉者。在作者看来,醉者可以超脱世俗,不问时事,所以他是聪明的、可取的。这本身就是对现存的秩序、舆论、政治等等的否定。而这正是醉者的用心,所谓醉者,其实是真正的醒者。正因为醒者愚而醉者颖,只有醉时才是醒时,所以作者传语醉者,希望他不但白日饮酒,夜里还应点上蜡烛,继续酣饮;要他时时刻刻都在醉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时时刻刻都保持清醒。清人邱嘉穗云:“陶公自以人醉我醒,正其热心厌观世事而然耳。要之,醒非真醒而实愚,醉非真醉而实颖。”(《东山草堂陶诗笺》)马墣云:渊明“以醉者为得,诚见世事之不足问,不足校论,惟当以昏昏处之耳。”(《陶诗本义》)这些分析都是极为中肯的。
相关阅读
1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望庐山瀑布》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 【查看全文】
2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夜泊牛渚怀古》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 【查看全文】
3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的作品《对酒春园作》,其古诗全文如下: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 陕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 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自然催一醉, 【查看全文】
4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出自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作品《登池上楼》,其古诗全文如下: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 【查看全文】
5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出自宋朝诗人范成大的作品《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其古诗全文如下: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 【查看全文】
6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出自唐朝诗人李益的古诗作品《喜见外弟又言别》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