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1:58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武侯庙》,其古诗全文如下: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注释】
  (1) 武侯:指诸葛亮。诸葛亮于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封为武乡侯,省称武侯。武侯庙:指祭祀诸葛亮的庙。其庙有多处,如襄阳、成都、南阳、夔州等地都有武侯庙。这里指夔州武侯庙,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西。张震《武侯祠堂记》:“唐夔州治白帝,武侯祠在西郊。”
  (2) 丹青落:庙中壁画已脱落。丹青指庙中壁画。
  (3) 草木长:草木茂长。两句写庙景,言武侯去世时间之久远。
  (4) 辞后主:蜀后主刘禅建兴五年,诸葛亮上《出师表》,辞别后主,率兵伐魏。
  (5) 南阳:诸葛亮本以布衣躬耕于南阳(今河南南阳),因刘备三顾之于草庐中,遂佐备建立蜀汉、与魏、吴成鼎足之势。
  【翻译】
  武侯庙的孔明先生的画像早已遗落不知何处,整座山空寂只有草木徒长,站在这里好似还能听到诸葛亮作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再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了啊。
  【赏析】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这两句写诗人瞻仰武侯庙所看到的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上句写庙。诗中“丹青”,指庙中的壁画;“落”,剥落、脱落。从“遗”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来祭拜的人很少。想当年诸葛亮为蜀汉的创建和巩固,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而诸葛亮的遗庙竟是这样的景象,诗人顿生感慨。再看下句,诗人站在武侯庙放眼四望,周遭环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凉。“空山”,指白帝山。诗人用一个“空”字,似乎是说这山上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说明人迹稀少;一个“长”字,说明草木无忧无顾地生长,倒很茂盛,进一步反衬出武侯庙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么的令人感伤!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这两句由武侯庙写到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出山辅佐刘备以及后主,赞叹有加。诗人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作《出师表》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在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啊。上句“犹闻辞后主”,“辞后主”,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下句“不复卧南阳”是上句的继续,由于诸葛亮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阳了。“南阳”,郡名,诸葛亮曾躬耕于此。“不复”二字,既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虚实相生,融情于景。诗的前两句写武侯庙的荒凉破败,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也为后两句的抒怀作铺垫;后两句触景生情,感叹诸葛亮大业未成,而长眠他乡,诚如诗人在《蜀相》诗中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阅读
1 偶来纷喜怒,奄忽已复辞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偶来纷喜怒,奄忽已复辞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掩役夫张进骸》,其古诗全文如下: 生死悠悠尔,一气聚散之。 偶来纷喜怒,奄忽已复辞。 为役孰贱辱,为贵非神奇。 一朝纩息 【查看全文】

2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东坡》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翻译】 【查看全文】

3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出自于诗经作品《匏有苦叶》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 【查看全文】

4 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但数点红英,犹记西园凄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但数点红英,犹记西园凄婉出自宋朝诗人王沂孙的作品《长亭怨慢重过中庵故园》,其古诗全文如下: 泛孤艇、东皋过遍。尚记当日,绿阴门掩 【查看全文】

5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其古诗全文如下: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 【查看全文】

6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彀纹愁。溶溶曳曳,东风无力,欲皱还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彀纹愁。溶溶曳曳,东风无力,欲皱还休出自宋朝诗人范成大的作品《眼儿媚萍乡道中乍晴》,其古诗全文如下: 酣酣日脚紫烟浮,妍暖破轻裘。困人天色,醉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