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遍草木,兵马如云屯”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潼关镇国军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其古诗全文如下:
胡寇尚未尽,大军镇关门。
旌旗遍草木,兵马如云屯。
圣朝正用武,诸将皆承恩,
不见征战功,但闻歌吹喧。
儒生有长策,闭口不敢言。
昨从关东来,思与故人论。
何为廊庙器,至今居外藩,
黄霸宁淹留,苍生望腾骞。
卷帘见西岳,仙掌明朝暾,
昨夜闻春风,戴胜过后园。
各自限官守,何由叙凉温。
离忧不可忘,襟背思树萱。
【注释】
⑴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东北。镇国军:即镇国节度属军。镇国,唐方镇名,肃宗上元二年(761)置,因在潼关西,又称关西节度。句覆:地名,未详。使院:镇国节度使官府。王同州:生平不详。其人于同州(今陕西大荔县)为刺史。
⑵胡寇:指安禄山余部,时安禄山及其子安庆绪已死,史朝义篡其父史思明帝位,僭称帝。安史之乱已经历六年。
⑶关门:潼关关门。
⑷用武:指战乱未息,需要武力镇压。
⑸承恩:承受君王的恩惠。
⑹儒生:文弱的书生,此岑参自指。长策:良策。
⑺关东:指在潼关东的虢州。故人:指王同州。
⑻廊庙器:指能为朝廷负担重任的人才。
⑼外藩:京畿外的地方郡县。唐做官重内轻外,以在朝为官为升,出外为降。
【翻译】
叛乱残敌还未扫完,朝廷大军镇守潼关,声势浩大旌旗遍野,兵马好似云集一般。当今正是用武之时,诸将皆受朝廷恩典。终年不见征战之功,整日只闻歌声喧天;身为儒生虽有良策,只好闭口不敢条言。我从关东来到军中,想与放友倾心交谈;为友才能堪当大任,为何至今屈居州县?才如黄霸岂能埋没,不久定把才能施展。卷帘远望酉岳山峰,旭日初升霞光满山;夜来已闻春风又至,戴胜鸟儿飞过后园。你我各自限于官职,难得相互叙寒问暖,多想忘掉心中忧愁,忧愁深深怎能排遣。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战乱末息,大军镇守潼关的声势。开头便突出“胡寇尚未灭”,可见诗人忧虑之所在。接着九句,诗人用了两组对比:以“旗旌通草木,兵马如云屯”的浩大声势与“不见征战功”的毫无战果相对比;以“请将皆承思”与“儒生有长策,闭口不敢言”相对比,从而揭示出安史之乱以后,朝廷上下的日趋腐败。叙述内透露着开限的忧愁与愤懑。以上为第一层。
诗的中间六句对王同州的处境表示问情与不平,是诗的第二层。用“思与故人论”领起对故友的倾诉。“何为廊庙器,至今居外藩”写对王同州用非其才,与“儒生有长策,闭口不敢言”一样,反映了当时武将骄奢淫逸,有才之士弃而不用的腐败政治,言语之间流露着深深的不平。“黄霸宁淹留”两句预言为友不久便当腾举,是慰友之语。
相关阅读
1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贫交行》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注 【查看全文】
2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出自于诗经作品《天作》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注释】 ⑴高山:指岐山 【查看全文】
3 一曲伊州,秋色芭蕉里。娇和醉。眼情心事。愁隔湘江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一曲伊州,秋色芭蕉里。娇和醉。眼情心事。愁隔湘江水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点绛唇香泛罗屏》,其古诗全文如下: 香泛罗屏,夜寒著酒宜偎倚。翠偏红坠。唤起芙容睡。 一曲 【查看全文】
4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出自唐朝诗人刘克庄的作品《归至武阳渡作》,其古诗全文如下: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注释】 【查看全文】
5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出自唐朝诗人许浑的古诗作品《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查看全文】
6 去年长恨拿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去年长恨拿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出自宋朝诗人陈与义的作品《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其古诗全文如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