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3:50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出自宋朝诗人李煜的作品《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其古诗全文如下: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注释】
  1.兼:同有,还有。
  2.帘帏:帘子和帐子。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3.飒飒: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4.烛残:蜡烛燃烧将尽。残,尽,竭。
  5.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问。
  6.频:时常,频繁。
  7.欹枕:通彀,斜,倾斜。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8.平:指内心平静。
  【翻译】
  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的荣华富贵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醉乡道路平坦,也无忧愁,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
  【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写作者的凄苦境遇和无奈情态。“昨夜风兼雨”,不从日而偏从夜写起,是写作者悲怀愁思的夜不能寐,“风兼雨”与“飒飒秋声”相对应,是渲染环境、气氛。在这种凄凉寒苦的景色中,作者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之所以说“昨夜”,当还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感触在其中罢。这里虽然客观的写景,但主人公的形象,尤其是他的彷徨、郁闷的心情却已隐然可见。
  接下来二句就是直写了。李煜在《喜迁莺·晓月坠》中曾有“无语枕频欹”之句,与此句“烛残漏断频欹枕”用意相同,但所思不同。以前是怀想佳人,君存情爱在先,如今却是是国破家亡成阶下之囚,境遇不同,感触自是相异,于是看“烛残”、听“漏断”,虽然仍是“无语”,但却已是“起坐不能平”了。“不能平”的不是身体,而是心境,这一次是连梦都没有了。上片虽似写景为主,描摹情状,但事实上作者那种愁思如潮、郁抑满怀的心情却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深沉而又挚切。


相关阅读
1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渡河到清河作》,其古诗全文如下: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 【查看全文】

2 相思一度,秾愁一度。最难忘、遮灯私语。淡月梨花,借梦来、花边廊庑。指春衫、泪曾溅处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相思一度,秾愁一度。最难忘、遮灯私语。淡月梨花,借梦来、花边廊庑。指春衫、泪曾溅处出自宋朝诗人史达祖的作品《解佩令人行花坞》,其古诗全文如下: 人行花坞,衣沾香雾。 【查看全文】

3 藕丝作线难胜针,蕊粉染黄那得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藕丝作线难胜针,蕊粉染黄那得深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懊恼曲》,其古诗全文如下: 藕丝作线难胜针,蕊粉染黄那得深。 玉白兰芳不相顾,青楼一笑轻千金。 莫言自古皆如此, 【查看全文】

4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出自宋朝诗人李清照的作品《点绛唇寂寞深闺》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查看全文】

5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其古诗全文如下: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一朝君 【查看全文】

6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塞下曲》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 【查看全文】